![]() 《舰队Collection》中正为两位舰娘氪金的提督(即玩家,左后) | |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游戏充值 |
---|---|
其他表述 | 充钱、内购、微交易、氪金、课金、 |
相关条目 | 氪金、aji人、玄不救非,氪不改命、肝、DLC、奖励式广告 |
“ | 我还是充钱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 ” |
游戏充值是指玩家在玩游戏过程中,通过支付现实货币购买游戏内的虚拟商品或服务的行为。在中文互联网上又经常被称为氪金。
充值是指通过使用现实货币来购买游戏内容(如皮肤、角色、装备、道具、抽卡、体力、通行证、特权等)的行为。
提供充值渠道的游戏一般是网络游戏或手机游戏。这类游戏的本体通常可以免费游玩,但通过充值可以获得更优越的游戏体验或更丰富的游戏内容(即“免费内购制”),因此会有不少玩家选择充值。重度的充值玩家甚至可能会花费数百万在游戏里,现实中还有人为了充值而利用权力职能敛财[1]。
在游戏产业中,游戏的盈利模式多种多样。早期,单机游戏采用买断制,玩家只需通过购买卡带或光盘等方式一次性支付费用,即可获得完整游戏内容,无需再为游戏内容付费(但DLC可能需要单独购买);网络游戏兴起后则普遍采用订阅制,玩家需要通过购买点卡或月卡的方式定期支付固定费用,才能进行游戏。
在2002年后,韩国的部分网络游戏为了吸引那些不愿为游戏付费的玩家,开始探索免费内购制的盈利模式。玩家无需付费即可游玩这些游戏,但游戏中还会推出丰富的付费内容,玩家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购买。这种盈利模式成功提升了玩家的消费欲望,推动了游戏公司的收入增长。
2003年,盛大游戏代理的韩国网游《热血传奇》在月卡制的基础上率先推出了付费道具商城,首次将充值模式引入中国。2006年,巨人网络的《征途》直接以“永久免费”作为口号,成为首个采用免费内购制的中国网游。随后,中国游戏公司纷纷跟进,“游戏免费,道具收费”逐渐成为中国网游的主流盈利模式。
2008年,苹果推出App Store并支持“应用内购买”,免费内购制随之扩展到手机游戏领域。2010年后,日本的游戏公司在充值基础上结合“扭蛋”玩法,开发出了抽卡机制,后被全球众多手游采用为主要盈利模式。
在中国,充值行为通常被称为氪金,简称为氪。该词在手游《扩散性百万
“氪金”原为日语课金(課金/かきん,意为“收费”或“付费”)的讹传,但目前在中国已很少有人使用“课金”。“课金”在日本还可指为计时型网络游戏付费,但在中国通常特指在免费游戏中充值。此外,购买DLC尽管也是额外付费,但一般不会被称为“课金”。
许多游戏的付费道具可以大幅提高玩家的战斗能力,使玩家更容易在对战中获胜。
英文网络上将这句话写作“P2W”,即“Pay to Win”。
即“人民币玩家”,指通过大量充值来变强的玩家。英文网络上称呼为“Wallet Warrior”(直译为“钱包战士”)。
各个游戏的玩家群体对这类人群亦有特别的称呼,如《战争雷霆》中的“
由于充值带来的战斗力提升就像开了修改器,一些玩家借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两种常用付款APP的图标颜色,把充值行为戏称为开“蓝绿修改器”。
许多手游一次充值的最大值为648元。这个数值最初来自2010年苹果App Store中的单次付款限额(99.99美元)换算为人民币后的大概数值,后来成为手游厂商设定充值金额的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