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戏《怒首领蜂:最大往生》的表隐藏BOSS阳蜂 | |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boss |
---|---|
其他表述 | BOSS、大头目、头目、关底、老怪、首领、领主、老板 |
用语出处 | 游戏中的特殊怪物 |
相关条目 | 最终BOSS、隐藏BOSS、Boss Rush、NPC、怪物、精英怪 |
boss(日:ボス,中文语境常全大写为“BOSS”),英语中本义是“老板”,在电子游戏领域指一种特殊设定的怪物,又称为头目、大头目、关底等。在各种通关类的游戏(或含多个区域地图的游戏)中均常见。与其战斗的过程相应地称为“boss战”“头目战”等。
一般,这类怪物/敌人在整个游戏中不会出现太多,而级别较高,较难战胜。在大多数有BOSS设定的作品中,其通常出现在每一关流程的末尾(对于有划分关卡的通关类游戏)或者某一个阶段剧情中(对于没有划分关卡的剧情类游戏),需将其战胜才能进入下一段关卡或剧情;或者在某一地图区域中常驻。
在游戏中,一般每个BOSS都各自得到开发者的专门设计乃至剧情塑造,而不像小怪物那样登场众多同类。但在战斗过程中其可能会召唤出小怪物。
BOSS机制最早可以追溯到1974年的游戏The Game of Dungeons。当时,由于存档机制的产生催生出了S/L大法,早期的电子游戏通过不断游玩积攒分数的激励机制对玩家不再显得那么有挑战性。因此,该游戏的开发者受DND启发,给游戏设计了战胜恶龙,获得魔法球以通关的最终挑战。
对于这种强敌,游戏官方并不一定以“boss”称呼,时至今日各大游戏中也往往有专门的词汇称呼自己剧情中的强敌。在互联网发展以前,不同地区也各自流传着诸多不同的对这类怪物的俗称。“boss”一词作为这类怪物的通用俗称,可能是受了《教父》等黑帮题材流行文化作品的影响。1980年代以来,日语、英语的游戏杂志、攻略书中,这个词汇渐渐开始常用起来,最终使其成为游戏玩家中通用的词汇。[1]
在BOSS的属性设定上,除了总体数据高于普通怪物之外,有的游戏中还会对不同的BOSS进行某项属性的强化。也就是个别BOSS的某一项数据(或极少的几项数据)奇高,而其他属性则相对并不是高的太多。这就需要玩家针对不同BOSS的特点,搭配自己的装备、技能、战术等,以求达到以最佳方式战胜BOSS。
大多数的BOSS是一个角色,但是一次战斗中需对战两个角色的“双人头目”也是偶有出现,如尼尔:自动人形 ICEY;由两人以上甚至一整个团体共同组成的BOSS也存在,如《黑暗之魂3》的幽邃主教群,但此时组成Boss的单个敌人通常只会是杂兵级别,又比如《盗贼遗产2》中,虚空兽比亚尔利士会在血量到达一半时召唤虚空兽哈帕尔,全盛形态下,大副比亚尔利士三分之二血量时就会召唤舵手哈帕尔,且他们每掉三分之一的血量就会召唤两只米户雅丽之嗣骨,死亡时召唤三只。
除了在游戏过程中作为玩家挑战的目标,有的游戏中也会为BOSS赋予特别的作用。
有的作品中,战胜特定BOSS可能会给玩家特殊奖励,或是作为开放隐藏剧情的条件,以鼓励玩家玩第二遍。
有的作品中玩家可能在通关之后获得Boss角色的控制权。或者在后续作品中获得。例如街机游戏中的八神,东方中的咲夜。剧情上属于洗白。作为游戏的彩蛋,玩家的福利
一些游戏在流程内或流程外会存在连续挑战多个Boss的Boss Rush模式。
由于Boss经常被恶意地翻译为“老板”,所以在某些ACGN作品中,主角面对的最强的对手(有时并非反派)便有了“OO老板”的调侃性称呼,比如《天才麻将少女》里的妹控照老板、《少女与战车》里的妹控真穗老板、《鬼灭之刃》中的老板、《JOJO的奇妙冒险》中的热情老板[2]等等。
由于BOSS在游戏中比较常见,相关的角色有很多,因此不做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