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基本资料 | |
萌属性名称 | Furry |
---|---|
萌属性别称 | 福瑞、毛毛、兽人 |
萌属性类别 | 种族类 |
相关萌属性 | 兽人、亚人、动物 |
![]() |
Furry 是ACG中的一种萌属性,也是一种次文化。本条目主要介绍Furry的特征与Furry文化。
须注意的是,由于Furry文化本身还处在快速发展期,许多的定义、认知并为达到完全一致的共识,故本条目仅仅作为面向大众的科普,而非专业的学术文献。由于Furry文化在中西方存在显著差异,若无特别指出,本文中的Furry均以东亚文化圈为上下文进行讨论。
Furry 在英语中是一个形容词,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后期,最早的含义为毛皮的;覆有毛皮的,于20世纪80年代延伸出了拟人动物角色、穿着兽装的人的含义[1]。在 兽迷(Furry Fandom) 的语境中,Furry通常的含义指的是“拟人化动物”。
对这个主题感到兴趣的群体,被称为 Furry爱好者,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指代拟人动物形象或拟人动物爱好者,也可以表示拟人动物爱好文化。
根据《Retrospective: An Illustrated Chronology of Furry Fandom 1966–1996》的记载,1986年 马克·梅里诺和罗德·奥里尔 (Mark Merlino and Rod O'Riley) 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第 39 届“西海岸科幻奇幻大会(Westercon 或 West Coast Science Fantasy Conference),大会上举办了首届“官方”Furry 派对,这开启了在漫画展上张贴印有搞笑动物海报的“Furry派对”传单来宣传“变形动物”粉丝的传统。“Furry派对”这个名字使得这些粉丝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定义为“Furry Fandom”。[2]
而后,一位名为 Dr. Pepper 的人在20世纪80年代撰写了《Furry Fandom Observed》文章,这篇文章以文本文件的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西海岸的BBS上流传,是作者本人对如何定义兽迷群体的解读。许多人认为该文件带有偏见,对兽迷的心理和性取向进行了泛泛的陈述,并在兽迷群体中引发了不少争议,也向公众强化了 Furry 之术语的流行,因此可算作间接的 “furry”术语流行因素之一。
在这篇文章列举的20个条目中,条目3写到: “人们还会羡慕动物身上的某些特质。这些特质包括速度、力量、优雅、美丽、狡猾,当然还有拥有毛皮。人们喜欢的动物大多是哺乳动物,因此有“毛茸茸”一词,但这并不排除任何动物”'[3]
这被认为是 Furry 一词在拟人动物爱好者作为术语广泛流传的原因,而具体的时间节点并不可考,其中指出了Furry之所以使用Furry一词称呼群体,是因为哺乳动物为主流代表,但特意指出并未排除其他类型的动物。
在实际上的表现上,“是否毛茸茸”这个元素在Furry的审美观中从始至终都是可选的,早在 confurence8(1997) 便已有爬行动物主题的兽展举办[4],因此那些不是披着毛皮的拟人化动物依然会被归类于Furry。
词汇 | 说明 | 时间段 |
---|---|---|
Furry | 原词汇,直接翻译为“毛茸茸”,文化语境中指“拟人动物” | 起源阶段(1986~至今) |
兽人 | 指 Furry ,在 Furry 语境下特指 Anthro(人形兽) 类型的 Furry 内容
少数时候会有泛用用法 |
论坛、贴吧时代(2003年左右)的本土词 |
毛毛、毛茸茸 | 指 Furry ,取直接翻译 | 后贴吧时代(2015年),大陆兽展元年群体扩展后使用的翻译词
造成了一定望文生义误解 |
福瑞 | 指 Furry,取音译 | 由一些迷因跟事件爆发成为使用习惯(2019~2022) |
由于Furry圈是一个去中心化,也即不围绕某一特定作品为中心而产生的亚文化圈,每个人对Furry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Furry角色的定义至本文编纂为止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的争议。在学术方面有多种定义方法,但每种定义方法都存在着规模不等的相反案例,也即无法被该定义方法所囊括到的Furry。
尽管如此,我们通常认为这类角色是具有人类智慧、在社会活动上与人类相似,但在生理外形上是“具有人类特征的动物,而非具有动物特征的人类”的物种。因此,与许多不了解Furry的人理解的相反,兽耳娘这样以人类为主体、点缀上动物耳、尾等特征等角色并不属于Furry。此外,鉴定一个角色是否是Furry,通常需要包括语境在内的多方面的评估才能得出答案,仅仅依靠一方面的定义并不准确,在实际运用中应该灵活判断。
分类不是认知Furry文化中必须要进行的行为,也不用于约束Furry的行为表现,在此给出分类仅仅是为了给读者以大概的把握。
Furry 文化有许多形态设计,其中较为主流的有两类(以及更多其他不主流的类型):
Anthro(人形兽、外形拟人动物) 是 Anthropomorphic 的简称,原义是将人类特征、情绪或意图归属于非人类实体[5]。在 Furry 文化的语境中,指的是一种拥有类人躯干,直立行走的Furry 角色类型,这种类型也是最常见的。
Feral(近兽拟人、拟真动物、内在拟人动物) 原意是“野性、野生”,在Furry文化中指的是一种以“模仿动物”为设计目的的类型,这种角色可能看起来跟真正的动物一样,也可能是一种完全架空的幻想生物,但总体来说,他们的外形设计都会让人认为这是一种“可能存在的真实动物”,Feral角色与普通动物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拥有人类的知性”。
“Furry”与“Persona”(n.角色)的合成词,指表现形式为furry角色的虚拟设定形象。根据描述兽设方法的不同,兽设可以分为文字设定、图片设定等,前者用文本来简要描述兽设的外貌特征、种族、年龄、性别和性格等基本信息,后者则用双或三视图来描绘角色的外貌特征,有的也附有性别、年龄和性格等不易通过画面表达的信息。
获得兽设的方法有很多:
注意事项:
兽装是兽设所对应的服装。仅仅拥有尾巴、兽爪、头部和脚爪等、能体现兽征但并非完全覆盖身体的兽装称为“半装”,而整套覆盖全身的服装称为“全装”。Furry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兽设“带到”现实。根据设计的复杂度和使用材料的不同,拥有兽装的人在单套兽装上花费的资金可能从几千到几万人民币不等,依照复杂度和技术难度可能上不封顶。和兽设一样,兽装也可以通过自己制作,收购和委托他人/工作室制作三种途径获得。
类似于Furry角色的风格分类,兽装也存在欧美、日系、写实三种不同风格,且较Furry角色的风格分类,兽装的风格分类更加可靠。
兽装在穿着时需将身体对应部位穿入兽装中然后戴上头套。兽装的性质决定其采用封闭式设计,头部的透气孔只有嘴巴处的小口、用于表现眼睛的防尘网和脖毛下方的小空间,身体则几乎不透气。一方面导致出毛,也即穿着兽装(出展/摄影/供自己欣赏等)时可能会感到闷热(常用随身携带的兽装专用风扇缓解);另一方面导致fursuiter(穿着兽装者)视野受限,只能通过兽装眼睛看见视线前方的一小部分范围,因此fursuiter通常会请陪同来协助自己出毛(如帮忙寻找路线,合影,补充水分等)。
突然袭击(如从背后突然搂抱/摸头等)fursuiter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是不被接受的行为。
兽展是正式的兽人爱好者聚会,是一个兽人爱好者,Fursuiter,绘师和商贩等交流放松的场所。例如极兽聚。
“ | 兽展仍然是一个以原创制作者和粉丝交流为主的展会,可以直接与(知名)创作者/文化产出者进行面对面沟通/签售。
另外,兽展的交友效果或远高于普通综合漫展。[6][7] |
” |
(待补充)
Furry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等普遍与人类不相上下,可以进行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通俗点说就是有“人脑”。而真·动物则不能达到这一点。
有些作品里的角色虽然是真·动物,但在部分二创同人中会被赋予人类体格或者“安上人脑”,成为外貌上的、或严格意义上的furry。此情况下,建议大家不要在原作刷“furry控狂喜”,因为该角色本来并不具备furry属性。
“马迷”指对小马宝莉系列作品喜爱的人,其喜爱主要针对小马,不一定包括其他物种,而兽控往往没有这种限定。此外,两者虽然具有重叠,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两者之间并没有很多相似性,所以不应将此二概念混为一谈。
由于Furry文化的去中心性,很难以确定具体的典型角色(事实上,兽圈中的每一个人都属于典型角色),因此仅给出部分在Furry文化中讨论和认同更为广泛的部分角色;若要了解更多动漫中出现的典型角色,请参阅:兽人#具有本属性的典型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