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娘百科欢迎您参与完善本条目☆Kira~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
编辑本条目。编辑前请阅读
Wiki入门或
条目编辑规范,并查找相关资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时光。
“ |
武力既弘,计略周备, 质忠性一,守执节义, 每临战攻,常为督率, 奋强突固,无坚不陷, 自援枹鼓,手不知倦。 又遣别征,统御师旅, 抚众则和,奉令无犯, 当敌制决,靡有遗失。 论功纪用,宜各显宠。 |
” |
——曹操
|
张辽
官职
雁门郡吏→并州刺史从事→骑都尉→鲁国国相→中郎将→中坚将军→荡寇将军→荡寇将军、假节→征东将军→前将军
相关人士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西汉名将聂壹之后。是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五子良将之一,配享曹魏太庙,唐朝时位列武庙六十四将,宋朝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简介
- 张辽出生于雁门马邑,本为聂壹之后,家族为避怨改姓张。自幼便经历了不少的边塞战乱,年少出仕雁门郡吏。
- 中平五年,任丁原从事,后归附何进→董卓→吕布。建安三年,击败刘备。同年,吕布败亡,张辽投降曹操。
- 五年→十一年,官渡之战中与关羽一同击败颜良。后劝降昌豨、讨伐袁氏、平定江夏。
- 十二年,曹操征乌桓。登白狼山,势单力薄、全军皆惧。张辽力排众议,认为应出其不意。曹操采纳,并授予张辽临时指挥权。曹军大破乌桓,斩杀蹋顿,张辽一战成名,[4]史称白狼山之战。
- 十三年→十四年,先后平定军中夜乱[5]、江淮陈兰叛乱。[6]
- 十八年,随曹操参与濡须口之战。二十年,孙权率十万大军攻合肥,张辽根据曹操的密信冷静分析战局,并鼓舞士气。[7]当晚募集八百勇士,翌日黎明,率军登锋陷阵[8],几乎活捉孙权。后吴军将其围困,张辽先突围后再冲阵,吴军望风披靡。十余日后吴军退兵,张辽追击,由于不知道孙权的样貌再次错失活捉的机会。此战史称合肥会战,战后,张辽威震江东、小儿止啼[9]。
- 二十一年,再次攻濡须。二十五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位,转前将军,称帝后封晋阳侯。
- 黄初二年,张辽染病,曹丕亲临问疾。后孙权再次叛魏,张辽迎战,大破吴将吕范。
- 同年张辽病逝江都,谥曰刚侯。正始四年,张辽配享曹操太庙。
ACG相关
- 《真·三国无双》系列
- 张辽的招牌形象是蓝色基调盔甲+长柄双刃刀。速度型角色代表之一,招式迅猛凌厉,动作干净利落。
- 完美还原“张辽止啼”的威名。合肥之战是绝对高光时刻,玩家操作他时经常能听到小兵惊恐大喊 “辽来来!”(张辽来了!),成为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梗之一。
- 和曾是吕布部下,有时会表现出对吕布武力的认可和对他最终结局的复杂情绪。
- 《三国杀》
- 张辽的招牌()技能【突袭】,简单粗暴,直接破坏手牌结构。
- 在标风时代,张辽是绝对的强将,人送外号“辽神”。【突袭】的稳定性和高收益。不需要复杂操作,每轮稳定扒牌,团队贡献巨大。尤其克制那些依赖手牌(比如孙权、袁术)或者需要装备(很多菜刀将)的武将。
- 后来出了界限突破版张辽(界张辽)。界【突袭】改成了“摸牌阶段少摸一张牌,然后获得至多两名其他角色各一张手牌”。这个改动让张辽不再完全放弃自身摸牌,稳定性更高,但单次偷牌上限降为一张(除非自己少摸牌),爆发偷牌能力略有下降,综合强度依然在线,适应性更广。
- 和甘宁、凌统并称“拆迁队”,对敌方核心和关键装备的破坏力很大。
- 《三国志系列》
- 五子良将之首,统率、武力双高(尤其统率常是魏国顶尖),智力也不低,是玩家最爱用的魏国大将之一。
- 经常拥有突袭、连击、疾驰的特技。战法名常与“威风”、“突击”相关。
- 《火凤燎原》
- 逼格天花板之一,早期就登场过,作为吕布“陷阵营”的指挥官高顺:?。智勇双全、心思缜密。
- 虽然不是主角,但胜似主角,剧情中展现了极高的战术素养、冷静判断和强悍武力。合肥之战更是其巅峰塑造,是漫画里人气极高的角色。
- 《苍天航路》
- 画风粗犷,极其勇猛。作品中同样着重描写了逍遥津之战,其勇猛和给东吴造成了巨大心理阴影。
- 相比纯莽夫型武将(如许褚),ACG里的张辽普遍带有冷静、有谋略的侧面(尤其在《火凤燎原》中达到顶峰)。历史上亦是如此
相关ACG作品
动漫
漫画
游戏
特摄剧
ACGN等常用的神话、传说、宗教、历史人物素材的原型 |
---|
| 神话·传说·宗教 |
---|
| 并称 | | | 天启宗教 | | | 中国神话和民间信仰 | | | 日本神话和民间信仰 | | | 南亚神话和宗教 | | | 希腊-罗马神话 | | | 北欧神话 | | | 斯拉夫神话 | | | 北非神话和宗教 | |
| | |
|
注释
- ↑ 曹丕称
- ↑ 日本俗语,译为“辽来来”
- ↑ 《三国志平话》
- ↑ “卫青开幕,张辽辟土,校尉嫖姚,将军捕虏。”——《登长城赋》
- ↑ “张辽审计,立擒贼首,亦同料敌之义。”——《通典》
- ↑ “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
- ↑ “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 ↑ 成语“登锋陷阵”的由来。
- ↑ 典故“张辽止啼”的由来,若江东小儿啼哭不止,其父母只要吓唬说:“张辽来了,张辽来了!”孩童就不敢再哭泣了。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