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颍上荀文若,人称王佐才。 声名齐五岳,功业震三台。 孟德无终始,留侯不再来。 忠心怀恨死,天下尽悲哀! |
” |
——《三国演义》 |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豫州颍川郡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人。
荀彧,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曹操集团的核心谋士之一。他以卓越的智慧、忠诚和战略眼光著称,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的第一功臣,被誉为“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是东汉名门望族,自幼以才学闻名,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董卓之乱时弃官归乡,后投奔袁绍,但认为袁绍难成大事,于191年转投曹操。曹操大喜,称其为“吾之子房(张良)”。
194年曹操征讨陶谦时,陈宫、张邈叛乱,荀彧坚守兖州三城,为曹操保留根据地。196年力劝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确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时,荀彧力主坚守,并预言袁绍内部将生变,最终助曹操以少胜多。官渡战后,荀彧建议先平定河北,再图南方,为曹操统一北方的第一功臣。
后世视其为汉末士大夫的典范,既展现卓越的政治才能,又坚守儒家道德理想。其生平被《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演绎,形象深入人心。在ACG作品中,荀彧也多和曹操一起出现。悲忠这一特点在荀彧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很多同人作品中,曹荀也多是以悲情组合的姿态出现。
荀彧的贡献不仅在于助曹操成就霸业,更在于他以士人精神为乱世注入理想主义色彩,他也因此被认为是三国时代最具复杂性与悲剧性的历史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