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英语:nine-tail fox;日语:
不同传说版本和作品设定中,又有九尾妖狐、九尾灵狐、九尾天狐、九尾神狐等具体称呼。
九尾狐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志怪典籍《山海经》中,《山海经·南山经》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海外东经》则记载:“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传说大禹治水时,在涂山氏部落迎娶了女娇,其中便有九尾狐的故事出现[1]。
九尾狐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从瑞兽到妖兽的转变。直到汉代时期,九尾狐一直是瑞兽,而汉代的壁画中,也多有九尾狐形象。但唐宋时期,九尾狐的形象,逐渐转变为了狐仙的形象,既有“助人/与人类友好”的一面,也有“害人/与人类斗争”的一面,算是亦正亦邪,已经完全没有了瑞兽的含义。元明时期,九尾狐被进一步妖化,而明代诞生的《封神演义》已经把九尾狐塑造成了妖怪(九尾狐狸精妲己)。而到了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多有谈鬼写狐,其中也有九尾狐的故事,但已与瑞兽无关,更像是一个人格化了妖。
传说中国唐代时,中日交流频繁,一只九尾妖狐乘着日本大使吉备真备回国的便船来到了日本。后来,这只九尾狐变化成美女,自称名叫“玉藻前”,接近鸟羽天皇并受到宠爱,随后鸟羽天皇便得了怪病在床。大臣们对这个来历不明的美女玉藻前产生了怀疑,便请阴阳师安倍泰亲(安倍晴明的孙子)对其占卜,最后发现她的真身是来自中国的九尾狐,于是她只好逃离了京都。
妲己,己姓,字妲,有苏氏部落之女,商朝末代天子商纣王妃子。明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将其描述为九尾妖狐附体,受女娲之命祸乱朝纲,颠覆商朝。
见主条目:妲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