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穹研习会》是《崩坏:星穹铁道》官方发布的一批与游戏设定相关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访谈视频。
被星空的引力点燃,人类浩荡前行。
探讨如何在现实中实现星穹列车的宇宙旅行
科技影视博主TIM
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河南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教授戴树玺
TIM:在未来,探索宇宙的方式,或许不止火箭和飞船。只要引擎性能足够优秀,我们甚至可以憧憬在星穹间,乘坐列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么接下来,只需10分钟,三步就能让列车飞向宇宙。
Hello,大家好,我是TIM。很高兴这次可以作为《星穹研习会》的主讲,和大家见面。
众所周知,火箭是人类实现太空探索的主要运载工具,在许多科幻题材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宇宙飞船。那么除了火箭和宇宙飞船之外,还有什么新式的航天交通工具呢?
在《崩坏:星穹铁道》中,有一辆行驶于宇宙的星穹列车,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新式的星际旅行交通方式,带着我们前往不同的星球进行开拓之旅。
也许在目前最理想的太空飞行器和列车好像并不沾边,但如果有一天科技真的发达到了某种程度,大家乘着列车去环游群星也未尝不是一种浪漫的旅行方式。
那么在现实中的列车,怎么样上天,才能够实现星际旅行呢?这次就由我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列车进行星际旅行主要会经历三个阶段:离开地表、行星轨道停留和深空探索。每一个阶段,对于速度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想要列车保持在近地轨道,环绕地球,列车就要不断加速,达到7.9km/s(也就是第一宇宙速度),这时候列车无需加速,就会悬浮在空中。
当速度微微提速,达到11.2km/s(也就是逃逸速度),列车就会离开地月系,向其他天体进发。
当列车沿地球公转方向速度,达到16.7km/s的时候,列车就会直接冲出太阳系,正式启程宇宙之旅。
但是我要说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最快的列车也差不多125m/s(注:即0.125km/s)。所以列车想要上天,最重要的就是升级驱动引擎,那么该怎么升级这个星际列车的引擎呢?正巧中科院物理学博士戴老师,也在这辆列车上。戴老师好。
戴树玺:TIM好,各位同学们好,我是戴树玺。
TIM:戴老师,刚才那个问题,我想你应该也听到了。如果说想把一辆列车送进太空,那它应该会被设计成什么样子?是像航天飞机那样,依靠火箭引擎很大的推力,才能把它送去太空吗?
戴树玺:本质上来说,只要给这个列车一个克服自身重力的力,列车就可以脱离地表了,像火箭的固液体化学燃料释放出来的巨大动能,当然可以把列车快速地带到行星轨道。但火箭这种运载工具它的效率极低,目前航天器发射火箭基本上都是用完就会脱落的。
既然是列车,形象上就要有列车的样子,应该有车厢,有轨道站台,乘客可以舒服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平稳的起步。所以在引擎的选择上,可能就需要尽可能地寻求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引擎系统。
TIM:那是类似于太空电梯这样的概念吗?就相当于我们做一个垂直于地球的36000千米长的轨道,然后通过这个管道直接把列车运到太空的空间站月台上面。
戴树玺:太空电梯当然是一个好办法,但是36,000千米这个高度实在是太高了,足足有4500个珠穆朗玛峰那么高。
目前相对比较现实的还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几位科学家,向NASA提出了一种叫“真空管道磁悬浮星际列车”的一个想法。
这种设想虽然也需要搭建轨道,但轨道的方向不是垂直的,而是把笔直的轨道平放在地面上(注:沿着地球赤道做切线)。轨道越长,轨道末端距离海平面就越高,目前只需要以海平面高度为起点,建设一条1600公里的轨道。末端的发射口将高达20千米,大约比珠穆朗玛峰高出三倍多。
根据实验表明,当列车速度超过400km/h的时候,气动阻力占总阻力的80%以上,所以当我们把结果换成真空管道的时候,列车的速度就被解锁了。
TIM:这是相当于我之前有听说过的像马斯克讲过一个Hyperloop的那种概念吗?它也是把管道抽真空,里面用磁悬浮把列车抬起来,然后进行加速,会比常规列车要快很多,他们两个是有相似性的吗?
戴树玺:是的,这也是最接近星际列车驱动原理的一个例子。都是依靠着磁悬浮和真空管道两个核心技术而形成的一个驱动系统。
星际列车的引擎相对来说,更类似电磁炮的电磁推进系统,它依靠多级线圈产生的磁场,已通电导体产生的洛伦兹力对列车进行多级加速,轨道越长,加速的线圈越多,列车就越快。
你可以把这条磁悬浮轨道当作一架长达1600千米的炮筒。列车经过轨道的多级加速之后,出膛速度足以超过第一宇宙速度。
当星际列车在最后几秒内以难以置信的速度飞速穿越最后120公里长的真空管道,最后列车像出膛的炮弹一样被抛向太空。
TIM:那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近地轨道,low-Earth orbit,也就是LEO。那逻辑上,我们接下来要进一步探索星空的话,我们必须要突破第一宇宙速度,那就需要一个超级强大的引擎持续输出,才能到更深的太空去。那这种引擎,戴老师,您有什么看法?
戴树玺:目前看来,可控热核聚变引擎可能会是列车最强大的心脏。
核聚变原理,简单来说,就是轻一点的原子核变成重一点的原子核,比如氘氚反应。一颗氘原子核加一颗氚原子核,最后变成一个氦原子核加一个中子。两边从数量上都是三颗中子加两颗质子,但质量却是不相等的,氘氚加起来为8.355×10的负27次方千克,但是氦和中子却是8.24×10的负27次方千克。质量上,这少去的0.031(×10的负27次方千克)其实已经经过核聚变,变成了大约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你别看这个能量看起来很小,通常一公斤核聚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8000吨石油完全燃烧。但是前两代核聚变反应都会产生中子,中子的穿透力,比x射线要厉害得多。飞散的中子可以击破人体的细胞,被列车上的乘客产生危害。而第三代核聚变是让氦-3和氦-3反应,这种局面完全不会产生中子。这个反应堪称终极剧变。
列车在启动核聚变引擎后,列车的速度会不断地提高,超过第三宇宙速度。在真空失重的状态下,只要时间足够长,可以无限接近于光速。
TIM:大家可能对光速在宇宙中的航行速度到底有多快,会有一点模糊。那我们可以来做个假设。假设列车速度它就是光速。光速绕地球旋转,只需要0.13秒。从地球到月球只需要1.8秒,从地球到达最近距离的火星,只需要三分多钟,相当于一站地铁的时间非常快。那如果我们是前往最近的半人马座的比邻星呢?
地球距离比邻星有四光年以上,也就是说光速按照这个速度走,也需要4年才能到达。所以哪怕是光速,一旦涉及到星系之间的旅行,确实还是不够快。那么戴老师问题就来了,我们人类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我们突破光速这个物理极限吗?
戴树玺:目前如果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爱因斯坦认为物体运动的速度,它的极限就是光速,任何物体运动的时候速度越快,它的质量就会越来越大,比如这趟星际列车,当它的速度接近光速的时候,它的质量就会变成无穷大。所以超越光速的运动目前是不可能的,但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给了我们新的希望。
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就像一张纸。如果我们可以把纸片弄弯,纸上两点间最短的距离不再是纸张上的直线,而是另一维度中的两点一线。
类似这种通过扭曲空间来实现超光速飞行的例子,就是墨西哥物理学家阿尔库贝利提出的曲率驱动。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在列车的车头上装上曲率湮灭引擎,引擎内的粒子加速器发射出的质子与反质子在车头前方局部空间对撞。巨大的能量让车头的空间开始扭曲。所以这是一种向前发射的引擎,它并不会给列车一个向后的推力,而是让列车向前飞行。
驱动方式就像是在沙丘上挖地洞。地洞周围的局部空间会像流沙一样不断向地洞中坠落。同理处于局部空间内的列车就会被带着一起向前方的空间隧道滑行,如果引擎能量够大,我们甚至可以把空间折叠起来,在上面打洞直接到达目的地,这和《崩坏•星穹铁道》的列车跃迁非常相似,在引擎启动的瞬间会形成以前进方向为辐射点的流星雨一样的壮观景象。
随着我们进入虫洞,因为空间的隔绝,什么也看不见。不过可以通过间隔开启车头的曲率湮灭引擎来窥探跃迁中的奇幻景象。
TIM:当牛顿思考着从山顶发射炮弹绕地球一圈时,他便是在做一个太空遨游的梦,这比人类发明火箭飞出地球要早两个多世纪。
面对广袤神秘的星空,我们依旧无知。但梦想与好奇心不断驱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投入航天科技事业。从6.5万年前,智人决定走出家园的那一刻起,对未知世界的梦想与好奇,就深深烙在我们DNA中。
从加加林到杨利伟,从礼炮1号到国际空间站天宫号,人类前赴后继,不断冒着巨大的风险冲向太空,去实现人类对星穹的梦想,去满足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但凡人能想象之事,必有人能将其实现。
以上就是星球研习会的全部内容,非常感谢戴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愿每一位朋友都心怀对星空的梦,毕竟人类的未来是星辰大海,期待有一天我们不仅仅是在游戏。而是真的乘坐星穹列车,去探索无垠的太空。
愿此行,终抵群星。
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无尽的故事,无限的可能。即便仍被重力束缚,人类对未知的畅想永远不会停歇。
天文物理学中,行星形态的探究与地外生命的探索;以及对天文学的科普
剑桥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 迪迪尔·奎罗兹
We have to face a reality nobody would have imagined, not even the best sci-fi movie, the diversity of the planetary system that we have detected.
So the reality is way more diverse than anything we had in mind.
We have this lava planet, this frozen planet, this super Earth, mini Nepture.
This is the reality of the diversity of the planetary formation.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使最好的科幻电影,也无法展现行星系统的多样性。
现实总是远超我们的想象。
熔岩星球、冰雪星球、巨型地球、微缩版海王星……真实的行星形态各异,复杂多样。
In the 90s for the first time we demonstrated, using a new technique, that there are planet orbiting other stars. We found a planet orbiting a star called 51 Pegasi.
That planet was about the mass of Jupiter, similar to our own planet Jupiter, but had a very short orbit, was essentially very close to the star and then extremely hot.
This is what we call the Hot Jupiter and it was the beginning of a long series of discoveries, and what we call right now, the exoplanet revolution.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利用一种全新的技术,首次发现了一颗绕着其他恒星公转的行星。那是一颗围绕恒星「51 Pegasi」运行的系外行星。
这颗行星的质量与木星相近,虽然它跟木星很相似,但它的公转轨道很短,离恒星很近,所以这颗行星非常炽热。
也就是说,它属于所谓的「热木星」。以这颗行星为起点,我们迎来了一系列的新发现,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系外行星革命」。
My name is Didier Queloz, I'm a professor of physics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and ETH Zurich.
My main activity is to study planets orbiting other stars, try to understand how they look like, and eventually trying to find out whether there may be some planet with life as well.
我是Didier Queloz,我在剑桥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任物理学教授。
我的主要课题是:研究环绕其他恒星运转的行星,探究这些行星的构成,然后试着在这些行星上找寻可能存在的生命。
Science is everywhere in the society, and we should take any opportunity to bring science into life of everybody.
When you have people interested by video games. If there is a little bit of a chance that through this video games, through this exercise of the gaming and then I can sneak in and with a couple of minutes of interaction through the video games, I can maybe suggest some idea which is scientifically relevant, bring a little bit more knowledge into the society.
科学在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所以我们需要抓住一切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了解科学。
电子游戏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游戏作为媒介,用几分钟的时间,借由此引入一些科学概念,并向玩家揭示一些科学知识,为整个社会的科普工作做一点微小的贡献。
Something which is great when you deal with what's called planetary science, is you can essentially expect everything.
We have learned in the past 30 years that the diversity of the planet are way more, and way larger than the one we experience on the solar system.
深入了解所谓的行星科学之后,你会发现,它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宇宙中有无限可能。
过去30年来,我们发现,宇宙里行星的多样性,远远超过了太阳系中的行星们。
And assuming that there are so many planets and so many stars in the universe, it's very likely that there exist plenty of planets like they created for the game.
Jarilo-VI is the first planet you meet in Honkai: Star Rail. Covered by harsh hurricanes and snow, the planet has been covered by snow for hundreds of years. Snow almost killed the civilization there. And people on the planet somehow managed to maintain only one city with the help of a special energy.
When you talk about planet that is frosted and we know, that in the past of the earth we may have encountered this very special situation where the Earth was like a snowball.
宇宙里有无数形态各异的天体,游戏中所创造的行星很可能真实存在宇宙中。
雅利洛-Ⅵ是《崩坏:星穹铁道》中出现的第一颗行星,这颗行星时刻遭受着暴风雪的洗礼。几百年来一直被厚重的积雪所覆盖,冰雪几乎扼杀了这颗行星上的文明,只有一座城市依靠某种特殊的能源幸存了下来。
提到冰雪星球,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地球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也经历过类似的极端气候,被冰雪完全覆盖,变成一颗「雪球」。
When you're dealing with a frozen planet, there's a lot of possibilities.
First you have to realise that the gas, if you cool it down enough, like carbon dioxide, will become icy and frost.
So it's easy to consider a planet that will be seen as the gaseous planet, I mean cooling down enough and and looking very, very icy.
Now it depends also on the amount of water you have on the planet. Whether you have a big oceans and whether you want to create a kind of ice crust from this water or you don't have water at all, but you build up the kind of icy structure for all the tiny gas, that is transforming to solid because it's very cold.
So what matter here is the temperature. You have to cool down the temperature, so you should not get too close to the star. If you're too close to the star, it doesn't work.
讨论及此,其实需要考虑多种可能性。
首先我们要知道,二氧化碳等气体冷却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结冰结霜。
我们不妨把这样一个星球看作是「气态星球」。由于温度极低,整个行星看上去就像一个冰雪星球。
当然这也取决于行星上水的含量,有的星球上有大片的海洋,这些水可能凝结成冰壳;有的星球上一点水都没有;但星球表面的气体微粒也会转化成冰的结构,因为当温度足够低时,气体就会凝华。
所以,温度是一个关键因素。行星的温度足够低,也意味着它更远离恒星。离恒星太近的话,是肯定不会有冰雪星球的。
But you also have to be careful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e of the planet. I take an example like Venus. Venus is full of carbon dioxide and that warmed the planet. It's the greenhouse effect.
除此之外,行星的大气层结构也很重要。我们以金星为例,金星上充满了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导致金星表面的温度很高。
Well, if you remove this and you can bring gas that is cooling the planet as well. And that happened on Earth and the Earth had way more carbon dioxide in the past, because of the rise of life and a lot of production of oxygen. That was one of the big effects called the Great Oxygenation event.
The whole atmosphere of Earth has been transformed. And at that time the temperature equilibrium was dramatically changed, and the Earth became what we call a snowball.
So it was exactly the kind of icy planet you will encounter in the game, and that was a result of a dramatic change of the nature of the atmosphere of that planet.
当然,此外也有一些能使行星降温的气体。地球就是这种情况。过去,地球上的二氧化碳要比现在多得多。后来,随着生命的发展以及氧气含量的增加,地球上发生了名为「大氧化事件」的现象。
大气层的整体结构被彻底改变,地球的热平衡发生了剧烈变化,地球变成了我们刚才所说的「雪球」。
正如我们游戏中所遇到的(雅利洛-Ⅵ),这正是行星大气层结构剧烈变化所造成的。
So you see, there's so much possibilities you can play with. It depends really on the chemistry of the planet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lanet, and then of course, of the amount of energy which is radiating on the planet by the star.
So what has happened in the last 30 years is we have been exposed to a diversity of planetary system that no one would have imagined.
不难发现,关于行星的形态,有非常多的可能性。它取决于行星的化学构成、行星的结构,也取决于恒星辐射到行星上的能量。
过去30年来,我们探测到了无数不同的行星系统,它们的多样性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When you have a rocky planet, depending where the planet is sitting on the its orbit, you have a different scenario on the surface of the planet.
Take the earth, bring it closer to the sun. You're going to end up with one face of the Earth, extremely hot, so hot that you would melt the continent. So you end up with what we call a lava planet.
Now another case you can imagine, you take the earth and you make it much bigger, much bigger than the Earth, not one earth mass, maybe 5, 10 times the mass of the Earth. And you have a lot of carbon as well. So you have all this carbon on the planet, and then you have this higher mass, higher mass means pressure. The more mass you have, more pressure you have on the planet. When you combine the carbon on the pressure, you create diamond.
This is exactly how you create diamond on Earth. So this kind of a very massive planet you could imagine, this should be full of diamond.
假设有一颗岩石行星,它所处轨道的位置则会决定行星表面的不同情况。
以地球为例,如果地球比现在更靠近太阳,那地球面向太阳的那一面会变得非常炽热,炽热到大陆开始被融化。这时地球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熔岩星球。
我们还可以想象另一种情况,假如地球变大,大到超出现在很多倍,比如是当前地球质量的5倍到10倍,而且地球上还有很多碳。当你具备了大量的碳,以及更大的行星质量,更大的质量会产生更大的压力。质量越大,地球表面的压力就越大,碳在高压下会变成钻石。
地球上的钻石就是这么来的。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地球就会变成一颗到处都是钻石的巨大星球。
Astronomy is a is a wonderful topic for research because we are studying a specific element which is the universe. And for us astrophysicists, the universe is our lab. And that's a wonderful lab because it's a lab that has so much possibilities, way more than any lab you can imagine on Earth.
For example, you can see through the time depending how far you look at.
You look back in time. You can look at objects which are just impossible to reproduce, like a black hole, which is an infinite point where everything is attracted.
You can look at objects that are extremely hot at the temperature that you will never, never think about.
You can look at energy event which is unique like a supernova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So you are looking at what's called the extreme boundary of the physics,
the coolest, the biggest, the smallest, anything you can get into the universe.
And that's wonderful.
天文学是一门很奇妙的学科。因为我们研究的课题比较特别——宇宙。
在我们天体物理学者看来,宇宙就是我们的实验室。而且它是一座完美的实验室,因为它存在无限的可能性,比地球上任何一座实验室都要丰富得多。
举个例子,只要你看得足够远,你的视线就可以穿越时间。
你可以回溯到过去的时间,观察到一些不可能再现的物体,比如黑洞。黑洞是一个质量无穷大的点,所有东西都会被它吸进去。
你还可以观察到极其炽热的物体,它们的温度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你还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到非常壮观的能量事件,比如超新星爆发。
可以说,我们在观察的正是所谓物理学的极限边界:最冷的,最大的,最小的——宇宙中存在的所有最极端的东西。
Possibly one of 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the humankind is: is there any life outside the solar system?
Fermi paradox was half a joke when Enrico Fermi said, well, if there is plenty of life in the universe, so why don't we see it?
And actually the question is very profound in its meaning. It implied that life has to develop and to be able to to travel between stars and galaxies.
Maybe we are not able to see it. So if there is no life travelling between galaxies, it means that maybe 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when life developed the capability to do it, it just stopped.
Just looking at the thermonuclear weapons we have on Earth right now. We have not the capability to travel between stars, but are we going to survive until we are reaching that stage? And that is what is behind really the Fermi Paradox.
宇宙便是如此奇妙万千,人类最关心的问题可能是:太阳系外有生命吗?
费米悖论来源于恩利克•费米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他说:“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许多生命,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没有发现这些生命呢?”
其实,这个问题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费米悖论暗示生命需要经过漫长的进化发展,才能够在星系之间旅行。
也许,我们只是无法看见这些生命而已。但是,如果星系之间确实没有生命在穿梭,那就意味着,生命止步在了发展出星际旅行能力之前。
比如我们,看看我们自己手上的热核武器,我们还没有能力在恒星之间穿行。人类能幸存到那个时候吗?这才是隐藏在费米悖论背后的真正含义。
Life may be common in terms of being started on other stars. But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leading to a species that would be able to lift off from its planet may be extremely rare. And think about our stories: without this big asteroids falling on Earth, maybe this planet would be still populated by dinosaurs. And whether the dinosaur could have been evolving and go to the moon is not sure.
生命在宇宙中或许随处可见,但是,能够摆脱行星重力束缚的生命,可能极为少见。以我们的地球为例,如果小行星不曾撞击地球,也许现在地球的主人还是恐龙。恐龙是否会继续进化并登上月球?我们不得而知。
Maybe it's very rare, maybe we are the only life entity with the awareness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universe in this Galaxy. So it's also something to think about and maybe to cherish our situation, our extreme situation, our responsibility on that matter.
So I think this Fermi Paradox is interesting in terms of philosophical sense because it asks the question of the meaning of our civilizations and the destiny of our civiliza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demonstrates how beautiful is our destiny to be able to ask the question already.
人类的进化可能非常罕见,我们或许是银河系中唯一一个。了解有关宇宙的知识的族群,这一点值得让我们深思,也让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的文明。珍惜我们的特殊性,以及这个特殊性所肩负的责任。
所以我认为,费米悖论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它启发我们思考人类文明的意义,以及人类文明的命运。
同时,人类得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证明了文明的进化本身,是多么伟大和壮丽。
So whether we will one day get the answer?
I don't know. I tend to be optimistic and to be a believer to the kindness of humankind.
But we still have to face serious challenges as a global entity because we have only one place to live.It's this planet, nowhere else.
And we should really, as a global population, better learn how to address it together, to use it wisely if one day, we want to have any hope of our species to travel to other stars.
那么,我们能否最终找到费米悖论的答案呢?
我也不确定。不过,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我愿意相信人性的善良。
当然,我们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它的名字叫地球。
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思考这个问题。这样才能终有一天,让我们人类的旅途能够抵达群星。
视兆问玄,极数知来。
仙舟「罗浮」之上的「太卜司」,以符玄为首的卜者们用近乎玄学的演算方式预测事物未来的可能性。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是否真正能够做到预测未来呢?
思考现实生活中人类是否真正能够做到预测未来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预测未来的应用
知名知识区UP主王骁
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研究发展部部长王涛
王骁:如果可以预知未来,你会选择做什么。是从现实出发,趋利避害,让自己成为人生赢家。又或是为了实现理想,做一个拯救世界的技术宅,打造出全球10亿人愿意生活其中的虚拟世界呢。相信每个人都对预测未来有很多想象,但未来真的可以被预测吗?
在《崩坏:星穹铁道》中仙舟「罗浮」之上有一个名为「太卜司」的部门。通过「瞰云镜」⌈观测宇宙收集信息,以符玄为首的卜者们再透过形似古代浑天仪的「穷观阵」。用近乎玄学的演算方式预测事物未来的可能性,当然这只是游戏中的设定。在现实世界中,人类是否真正能够做到预测未来呢?
大家好,我是本期《星穹研习会》的主讲人,陪你一起看世界的王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关于预测未来的那些事。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位朋友,他就是来自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王涛老师。
王涛:大家好,我是王涛。
王骁:今天我们就有请王涛老师带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超级计算机。或许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并获得这份超越自然的力量。老师我是学历史的,在以前阅读过很多的作品,都能感觉到人类始终对像命运、未来这样的命题非常感兴趣。老师您觉得人类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试图去预测未来。
王涛:在人类文明的摇篮期,预测未来就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比如从商朝开始。人们笃信通过占卜可以预测未来,无论是出征、收成、婚嫁、生育,现在我们看到的甲骨文实际上就是占卜记录。在比如,从希罗多斯的《历史》一书中也能看出。祭司的预言对古希腊人而言,也有着巨大的政治意义。
王骁:但是古人受限于当时所掌握的知识,他们预测未来的理论也好方法也好,都只是一种比较朴素的迷信。那在现代科学里面,人们是如何通过科学还有计算的方式来认知我们这个世界的呢?
王涛:大概是从17世纪开始,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提升。人们发展出了统计学来对社会发展进行推算,而想要通过科学来预测万事万物的未来这个理念的出现则是在物理学领域。
当时有些科学家认为,只要获得关于现在的充足数据。通过物理学公式,事物的未来状态就近在眼前了。而支撑这一概念的基础,就是哲学中的决定论。决定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运动都有‶因果关系″。知道了原因后就一定能知道结果。换句话说,宇宙事物之间是具有规律的,是可以被人类发现和利用的。
王骁:你的一举一动,早在法眼占测之内,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符玄:以额间之眼观之。
王骁:这么来看,在游戏中「太卜司」的符玄,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坚定的决定论者。
符玄: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王涛: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坚定的决定论支持者。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他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
王骁:连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都相信决定论,那能不能说决定论其实深深影响当时的科学界呢。没错,在十八十九世纪,牛顿经典力学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人类对科学理性的信心。人们相信,既然天上星星运转的规律都能被物理学定律所预言,那么自然界的每个事物的未来,当然也能被预言了。
王骁:但是按照决定论的说法,人类的一切行为就事先定好了,那岂不是认为人类自己没有什么自由意志可言。
王涛:所以自然就会有以决定论相对立的观点了,那就是非决定论。这个观点是量子力学中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概率的而非决定论的。在观测前,被观测物的状态它是不确定的,通过观测才能被确定。而量子力学中从微观的角度阐释,我们不可能同时知道粒子的确切位置和确切动量,这就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
王骁:按照我们日常认知中的现象,我们手里面拿一苹果,当我们松开手的时候,我们能我们能知道这个苹果的一个位置和动量。我们自然会认为苹果会落到地上,这是必然结果。那当我们把这种确定预期的思维投射到一个微观世界里面,就无法理解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了。
王涛:所以就连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都无法认同他。但量子力学确实通过许多实验证明了,微观世界的因果关系和宏观世界的因果关系,表现并不完全一致。
王骁:所以我能不能这样说,人类对未来的预测其实只是一种‶经验的预判″。只要世界的本质还是不确定的,那未来就是难以预测的。
王涛:你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阿西莫夫有一篇很经典的文章,简单来说,假设一个1850年的科幻作家去设想一个摩天大楼林立的城市。他很自然的就会认为,为了居住在这样一个上下楼都需要数天的建筑中,人们需要在大楼中设立各种各样的生活设施。这样的话顶层就太不方便了,只有穷人才会住,而有钱人都会住在一楼。
王骁:摩天大楼可以安电梯啊。
王涛:没错,这样可笑且巨大的偏差,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这位科幻天才,他没有涉及到‶电梯″这个发明的诞生。这就是电梯效应,阿西莫夫认为因为‶电梯效应″的存在,所以科幻永远无法真正地预测未来。因为任何对未来的预测都可能会出现预料不到的‶电梯″。
王骁:通俗点理解就是人类无法穷尽一件事情所有发生的原因,因此不能计算出来正确结果,更别提万事万物本质里面还蕴藏着一个不确定性这个基本要素。
王涛:所以,在非决定论者看来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王骁:预测未来离咱们还是太远了。王老师,您觉得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真的可以用上「穷观阵」和「瞰云镜」这样的装置来帮助我们对特定领域的事务进行预测吗?
王涛:其实不用等未来,我们的现实中就已经有了类似「瞰云镜」这样神奇的装置,就是我们中国的‶天眼″——射电望远镜。它承担的诸如观测脉冲星、接受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外星文明这样的任务。
王骁:游戏剧情里面「太卜司」也会用「瞰云镜」扫描可见星域,捕捉帝弓的光失信号。这么听起来我觉得我们现在部分科技的水平已经十分接近仙舟联盟了。
王涛:那我就等着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实现星舰起航了。接着我们刚才的话题,收集完信息和数据后,就该轮到超级计算机登场了,也就是类似「穷观阵」的思考机器。超级计算机主要是用来模拟仿真计算的。这个行为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预测,已知某些初始条件根据物理原理推测出未来的变化情况。每一次的模拟访问计算都可以说是一次预测。
王骁:老师咱能不能举点例子让我方便理解一下。比如说,我们计算蛋白质折叠,它就能够预测蛋白质是如何运动的,计算汽车碰撞就能预测一旦汽车发生碰撞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模拟新气演化就是预测新气未来的发展变化等等。以目前人类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这些模拟仿真计算大部分都是比较准确的,以实验结果较为一致。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也已经广泛的运用了超级计算机对未来进行预测。比如我们的天气预报、空气质量预报、地质灾害预警等等。
王骁:天气预报这个我们都挺熟悉的,所以气象学家是怎么样利用超级计算机来预测天气呢?
王涛:其实无论是预测未来还是预测未来的天气。它都像是一道数学题,而超级计算机是一种具有超强数据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计算系统。它能够执行一般个人电脑无法处理的大量数据与运算,如果我们以一台每秒计算速度高达百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为例。它一天的工作运算量相当于我们普通的家用计算机工作一万多年。
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大的差距,它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一些人类或者普通计算机无法进行的工作。如果用一台每秒一次运算速度的计算机可能需要100天才能得到半个月的气象预报数据,但如果我们换成超计算机就会快很多。比如上海气象台用每秒42万亿次的超计算机来进行计算,只需要20分钟,就可以完成长三角地区24小时的气象预报。
王骁:所以在某些领域来说,计算机的预测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那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手段预测未来吗?
王涛:当然,比如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计算技术也许就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最近,
我们和一些量子计算领域的专家一起建立了一套‶量超融合″计算平台,量子计算任务就交给研制中的量子计算机处理。经典计算则交给我们这个超级计算机进行处理,利用两者之间的各自优势进行协调计算来解决问题。
当然了,量子计算机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只能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一旦我们研制出通用的这样计算机,它就能够极大的提升我们的计算能力,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物理学的各种现象,获得前所未有的新知识。
比如我们最近放到《流浪地球》里面那个MOSS,它就是一台通用的量子计算机。又比如我们中心现在部署的这一台超极计算机,它主要是用于人工智能计算,也就是AI计算。它是通过让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和学习能力来完成类似人类智能的任务和活动。
王骁:听起来都是十分令人期待的了!
王骁: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拥有游戏里一样的「穷观阵」和「瞰云镜」,来帮助人类在星海远行。但当原本飘渺的未来能够变得清晰可见的时候。王涛老师,您觉得我们应该像游戏中太卜符玄一样,信赖于额间那枚神通广大的法眼,根据他的推测去趋吉避凶。还是将未来交给未知去摸索一些不可知的可能性呢?
王涛:你这个问题就相当于问我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哪个更好了。其实我相信最重要的变量还是人本身。对于充满未知的未来,人类从未停止过求知与探索,无论未来是否可以被预测,重要的是将可能性紧握手中,人类的未来一直由自己创造。
王骁:探索未来的意义也许不只是寻找一个相似的模板,而是探索不同,去寻找未来人类的千百种活法。当我们能够看到、理解、接受、包容越来越多的不同,我们的世界也就越大。
王涛:我想引用科幻名著《五号屠场》的简介中的话来作为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吧。
“ | 耐心点,你的未来将会来到你面前,像只小狗一样躺在你脚边。 无论你是什么样,他都会理解你,爱你。 |
” |
梦境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与真实感的空间,没有人能从我们身上夺走这样奇妙的体验。
谈论梦境以及即将上线的匹诺康尼作为一座梦境大都会的可行性
中国科学院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 唐骋(鬼谷藏龙)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挪威心理学家、神经学家 爱德华·莫泽
唐骋(鬼谷藏龙):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梦境?在梦里,你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那场让你为之冒汗的紧张考试。亦或是成为了某款游戏作品中的无名客,在星间旅行途中,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结交值得信赖的伙伴,顺手再拯救几次世界。梦境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与真实感的空间。有时,甚至让人感到流连忘返。
但无论是美梦还是噩梦,大多都存在一个难解的问题:我们难以用主观意愿去干预这个空间。那么,梦境能否被我们控制呢?本期《星穹研习会》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唐骋(鬼谷藏龙):大家好,我是鬼谷藏龙。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探索星穹下的秘密。一直以来,“梦境与现实”是许多科幻作品垂青的题材之一。从沃卓斯基姐妹的《黑客帝国》到克里斯托佛•诺兰的《盗梦空间》,从博尔赫斯的《环形废墟》到厄休拉•勒古恩的《社会性的梦境》。科幻作品的爱好者们一直在探索着梦与现实的边界。
在《崩坏:星穹铁道》中,各位开拓者即将前往由「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而成的「梦想之地」——「匹诺康尼」。
在「现实」中,匹诺康尼是一座悬于银河中的星际酒店。在「梦境」里,匹诺康尼则是一座川流不息的大都会。它包容一切、鼓励人们用梦想创造财富和奇迹,而帮助各位开拓者游走于两个空间的手段则是躺进酒店客房中看起来像是浴缸的「入梦池」,然后「入梦」。这像极了我们平时进入梦乡的方式,躺在床上、然后做梦。
唐骋(鬼谷藏龙):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首次通过研究发现了“快速动眼睡眠(REM)”,并将其与梦境联系在了一起。在此之后,学界普遍认为动物睡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快速动眼睡眠(REM)与非快速动眼睡眠(NREM)。
通常,两者会在睡眠过程中交替出现。在此期间,虽然身体肌肉放松,基本还是处于“睡眠麻痹”的状态。然而,如果我们观察此时的脑电波的话,就会发现大脑中的某些区域则持续维持着活跃,这与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波图样非常相似。眼球也会快速移动,仿佛在“扫视”着什么东西一样,但这不代表非快速动眼睡眠阶段就不会做梦。
虽然在此期间,大脑活跃的表现将降至最低,人体将获得完全的舒缓。但这时也会做一些相对情景简单的梦,只是大多数人都记不得做过了这些梦而已。我们能够记得的梦境呢,大多都来自于我们即将苏醒时做的梦。这个阶段我们大多都处于快速动眼睡眠,因此梦境往往也就更加光怪陆离一些。我们会在梦中经历种种逼真的体验,但是事后回想,又经常会觉得梦境里的种种荒诞与不合理。
尽管我们身处梦中时往往意识不到这些违和感,那为什么梦境中的真实感能与荒诞并存?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大脑究竟在干什么呢?
恰巧,来自挪威的心理学家、神经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爱德华·莫泽教授也来到了匹诺康尼,让我们有请教授为我们答疑解惑。
爱德华·莫泽:I'm happy to be here talking to you.Thanks a lot for inviting me.
So, my name is, as I said, Edvard Moser and I'm a professor of neuroscience in Norway,and I work on the brain and also the relationship to behavior and try to understand how the brain works.
So, dreams are both realistic and not realistic.They contain some realistic elements,and those are, of course, based on our active experience.First and foremost, our memories,what we experienced during the day.Sometimes also older memories, things that happen far into the past.They are the material that are used for dreams and then they are recollected often in a different order.
And in addition,then dreams are also unrealistic because quite often those elements that we recall from memory are put together in ways that couldn't happen in a real way.There's also less control from what we call the frontal parts of the brain, those that control in the wake state —a controller, everything and organize it. We know what's going on.
我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谈话节目,非常感谢各位的邀请。
我叫爱德华·莫泽,来自挪威,是一名神经科学教授。我的研究方向是大脑与行为的关系以及尝试对大脑工作机制的解读。
梦可以说是既现实又不现实的,梦中包含了一些现实的元素。这些元素基于我们觉醒时的经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记忆,也就是我们在白天经历的事情或是一些久远的记忆。它们可以成为梦境的素材,但在梦中通常以不同的顺序呈现出来。
同时,梦境有时又是不真实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记忆中的元素会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在梦中我们受到大脑额叶的控制也会减少,而额叶在清醒状态下是调控我们各种行为的脑区。
唐骋(鬼谷藏龙):我大概明白了。其实做梦的本质就是部分脑区的活跃,然后调动了存储在大脑不同地方的记忆的碎片来创造出了如此具有创造力的梦境,而这也构成了梦境真实感的来源。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负责逻辑、理性,最重要的一块脑区主要是前额叶等相关的脑区它的功能缺失,使得大多数人的梦境,在演绎的过程中会走向荒诞,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在做梦。而在很多科幻作品中,人物角色们会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正在面对一个荒诞的梦境并尝试在梦境中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让梦境的走向依照自己的预期发展。对于这类设定,我想知道莫泽教授是如何评价的呢?
爱德华·莫泽:Yeah, it's interesting whether we can influence the content of the dream and even our actions in the dreams.So, it's true that in movies, it is indeed suggested that sometimes you can actually influence your dreams.So, if you think very much about a particular topic that should appear in the dream,it's more likely that it will appear in the dream.But I wouldn't say this is a reliabl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content in the dream,because you may perhaps dream about this particular thing that you decided about, but the rest then goes by itself.
是的,我们能否对自己的梦境施加影响。甚至控制我们在梦中的行为,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一些电影确实暗示了,我们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影响自己的梦境。如果我们非常频繁地思考一个特定话题,它确实更有可能出现在梦里。但我不认为这是干预梦境的可靠方法,因为你可能会梦到你日思夜想的事情,但梦境故事的后续走向可能会不受控制的自行发展。
唐骋(鬼谷藏龙):这让我想起中国也有句古话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近年来,我知道也确实有一些研究发现,在睡眠前进行自我暗示,往往能够增加对梦境的控制,这也被称为所谓的自我暗示法。比如我在睡眠之前尝试集中冥想让自己放松的场景,在梦境中就更容易进入期望的空间。
爱德华·莫泽:If you want to control the content of a dream,then perhaps it's more likely in the early morning.And that's because the later during night,there are more and more dreams,and you get more and more awake.But you're getting then towards the boundary between dream and the wake states.So, as you approach the wake state,perhaps you can control larger aspects of what you're dreaming.
如果你想控制梦的内容,也许在清晨的更容易成功。这是因为越接近睡眠的尾声,梦的数量就会越多,我们也会越来越清醒,所以我们会处于梦境与清醒的临界点。我们越接近清醒状态,就越有可能对梦境施加干预和控制。
唐骋(鬼谷藏龙):也就是说,在清晨惊醒后,如果我怀着想见喜欢的角色心情,立刻重新睡个回笼觉,就更有机会在梦中遇到TA了。那按照刚刚的探讨,如果只靠自己,我们对梦境的干预依然是非常有限的。
那如果再借助一些“外力”呢?我曾经看过一种实验形式,科学家们使用可以刺激外部感官设备来辅助实验人员在梦中保持清醒,比如通过在实验人员睡觉的时候,使用固定频率的灯光来对其进行照射。让对方在睡眠中认识到本不该出现的连续的闪光,从而引导对方在梦中做出进一步的反应。对于这种方法,我想知道莫泽教授是如何评价的呢?
爱德华·莫泽:It is true that light cues can be used — like any sensory cues — to influence the content of the dream. There are examples from other sensory systems.This particular user uses lights — presents sleeping subjects with the lights,and then train the person in advance.There's some probability that the person will then incorporate this into the dream.
Maybe I should mention a study that was published in Nature just a few weeks ago. It's quite interesting.They had human subjects who were sleeping. They then trained them to and instructed them in advance what they should do during the dream.Then, a person would ask them either to smile or to frown with the eyebrows, right?Do one of the two things.They could actually train them to do this even if they were dreaming.So that means we are responsive to —we can be trained to be responsive to cues from the outside.
我们确实可以利用光刺激或其他刺激形式来影响梦境,我们可以用灯光照射进入睡眠的受试者来对他们进行“预训练”,让受试者认识到光刺激意味着即将有后续事件发生,在某些受试者中这种方法可能确实能够实现梦境内容的改变和干预。
也许我应该提一下几周前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研究者让受试者进入睡眠后对他们进行训练并提前指示他们应该在梦中做什么。研究人员会要求他们微笑或皱眉,或根据指示做动作。即使是在梦中,他们也可以进行训练从而对外界的提示做出反应。这意味着通过训练,人们可以在梦中对外界指示做出反应
唐骋(鬼谷藏龙):也就是说,在完成了一定训练的前提下,我们确实更有可能借助外界刺激所带来的暗示实现对梦境的影响,只是它们的影响效果暂时还相对比较有限罢了。不过,这类研究也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看上去比较玄乎的手法。那就是,“听我说”,教授,催眠这个手法是真实存在的吗?它真的能帮助我们控制梦境吗?
爱德华·莫泽:Hypnosis is a real thing.It is actually a different state of mind.There's a different kind of consciousness where the subject is very much concentrated on one thing.And that's usually how you induce hypnosis,that you ask the trial subject to concentrate completely on one thing.But those people are able to block out the outside to a large extent,and then they can actually be asked to follow instructions and do things,until, if you want, a pre-agreed cue, and they sort of wake up.
Freud, for example, used this in his early work with his patients.So, used hypnosis,had them to recollect, remember things that were difficult to remember because it was a lot of repression.In the same way, you can use hypnosis also for treatment purposes,to bring up dangerous, threatening feelings,and have subjects discuss them in a more relaxed way.It's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dreams,but it is certainly a different state of mind,just like sleep 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leep.
催眠是真实存在的,这实际上是意识的一种不同状态。不同之处在于,意识主体会非常专注于一件事通常可以使用要求受试者完全专注于一件事的方式来诱导催眠,被催眠的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屏蔽外界。然后,他们可以被要求按照指示行事直到催眠被打断,之后他们就会醒来。
例如,弗洛伊德在他早期对病人的研究中就使用了催眠的方法,让他们在催眠中回忆起那些非常久远的记忆,因为催眠状态能够排除清醒时诸多抑制因素的干扰。同样,催眠也可用于治疗目的,帮助患者重现一些危险或恐惧的体验并让他们以更安全和轻松的方式进行对话和治疗。催眠与真正意义上的梦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催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或是一种特殊的睡眠形式。
唐骋(鬼谷藏龙):也就是说,当下或许确实有一些手段,可以去帮助、或者说引导某些特定的人员去干预自己的梦境,但以当前的技术确实还很难找到一个能百分百掌控梦境的方法。
爱德华·莫泽:It is true that you can influence dreams to some extent in a limited way by influencing certain aspects to happen in a dream.But to control the full narrative,the full story of a dream,that is not something we can do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and that's because of the random nature of dreams.But dreams can still be an inspiration for fiction,so I think no one can take that from us.
确实如此,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干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梦。但如果要控制整个叙事走向或者影响整个梦境,目前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仍然无法做到,这也是梦的随机性所决定的。但梦仍然可以成为科幻作品的灵感来源,我想没有人能从我们身上夺走这样奇妙的体验
唐骋(鬼谷藏龙):在《凯瑟琳》中,主人公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在梦境之中化为了恐怖的生死追逐。在《心灵杀手》中,主角陷入梦魇与现实的夹缝之间,不得不直面自己最深的恐惧。而在《女神异闻录5》中,「心之怪盗团」潜入由坏人潜意识形成的「殿堂」中,在欲望构成迷宫中盗取对方心中的恶念,借助于对梦境的引申表达,我们得以窥见隐蔽于现实生活海面下的庞大冰山。
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真正来到梦中的 「匹诺康尼」畅饮苏乐达、乘坐球笼竞速、享受他人的奇诡梦境。但我们与一个如同「匹诺康尼」般绚烂梦境世界的距离还很遥远,我们没有一劳永逸控制梦境的捷径,美梦与噩梦不过是一墙之隔、难辨规律。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中让你紧张的考试,还是要通过相处去结交值得信赖的伙伴,还是要脚踏实地干好手头的事项来确保世界有序的运转。但在这里,我们也能学到真实的知识,拥有真挚的友情。并确确实实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因我们而改变,因我们而向前。恰如Emily Dickinson的那首诗一样——
“ | Dreams are well but Waking's better. | ” |
无数的分歧点构成了现实的社会,而现实所未能成为的「另一种世界」,则更多出千万倍的可能。
谈聊太空歌剧,给玩家讲述科幻作品的创作
作家 田中芳树
早川书房《SF MAGAZINE》主编 沟口力丸
田中芳树:実際に送っている人生,実際にここまで歩んできた歴史を,やっぱりその面白さに取りつかれたら もうやめられないということでしょうかね。
拓宽现实中生活的边界,深挖人类一路走来的历史,一旦感受到乐趣所在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呢。
沟口力丸:初めまして。
初次见面。
沟口力丸:初めまして。
初次见面。
沟口力丸:早川書房「SFマガジン」編集長の溝口と申します。
我是早川书房《SF MAGAZINE》的主编沟口。
田中芳树:私 田中芳樹と申します。
我是田中芳树。
沟口力丸:存じ上げております。
当然久仰您大名。
沟口力丸、田中芳树:今日は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今天请多多关照。
沟口力丸:私はSF雑誌の編集長をしているんですけれども,田中先生とお会いするのは今日が初めてで。
虽然身任科幻杂志的主编,我今天这还是第一次与田中老师会面,而提供这一契机的是「崩坏:星穹铁道」这款科幻题材游戏,能请老师您聊聊自己与科幻(SF)的邂逅经历吗?
田中芳树:昔のことでよく覚えてはいないんですけども。そうですね もう60年前になりますが,その頃はSFという言葉は一般的でなくて,大体「科学冒険小説」とか そういう名前で出ておりました。そして大半が 今思えば「スペースオペラ」に類するものでしたね。
それにジュール・ヴェルヌとか H・G・ウェルズとか そういう人たちの作品を読んでたんで,SFとそれ以外のジャンルの作品との垣根みたいなものはほとんど意識せずに来ました。とにかく 今自分が現実に生きている世界というのは,言ってしまえば面白くもなんともないと,そこへ新しい世界を見せてくれるものがあるんだなという そういう気持ちでした。
这可真的有点儿年代久远,我自己都记不太清了,那应该是60年前的事情了。当时科幻(SF)这一名词还不算常见,人们通常都用的是「科学冒险小说」这类称谓。如今回头想来,大多数此类作品都可以列入「太空歌剧」的范畴呢。
当时我阅读了儒勒·凡尔纳 H·G·威尔斯等人的作品,但并未怎么在意科幻与其他文学作品在类型上的差异。总的来说 现实世界——也就是我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其实挺无趣的。而读到此类作品时,我会感受到有全新的世界被展现在眼前。
沟口力丸:如今,科幻这一题材早已不仅局限于小说这一种表达形式。漫画、动画、电影是自然,游戏作品也受到了深刻影响,也出现了「崩坏:星穹铁道」这样的作品。
田中芳树:哎呀,真是走过了很遥远的路途呀。
沟口力丸:确实是呢。
田中芳树:就我自己的看法来说,从几万年前直到今天,人类的精神层面即使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复杂化,整体上却并无什么本质的变化。如此一来,我觉得哪怕时光继续流逝,人类的精神本质在千年后或许依旧是不会有什么改变的。事实上真要是有所改变,人类也就不能称之为人类了。那可能也就不是我想通过作品体验到的,有关世界的感受了。
沟口力丸:关于太空歌剧 您是否有什么可以与我们分享呢?
田中芳树:我在写银英传的时候,最开始是只打算出一本,但后续却渐渐出到了第三部 第十部…当时的我将自己有关太空歌剧的思考,全都融入了这个故事之中。大概算得上是一种自我感动吧,总之我对此是挺满足的。
回看历史中的过往,在遭遇某些岔路口时,如果当时人类朝右走,历史的走向可能就会大相径庭。然而人类选择了朝左走,于是成就了当前的历史。
无数的分歧点构成了现实的社会。而现实所未能成为的「另一种世界」的可能性,也不知是不是还要多上数万甚至数亿倍。但即便如此,在个人想象力所及的范围内,如果能献上让读者们暂且忘却现实的有趣故事,我会感到非常荣幸。
沟口力丸:「崩坏:星穹铁道」的游戏世界也是如此,当某个文明或种族面临关键时刻,往往会有所谓的「关键人物」登场。老师是如何看待这种「关键人物」的呢?
田中芳树:我觉得历史上的确存在所谓的关键人物,但到底是历史的流向塑造了关键人物的浮现,还是说关键人物推动了历史的部分发展?感觉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呢。
沟口力丸:所谓的「关键人物」往往会成为被后世传颂的英雄,老师如何看「英雄」与「英雄主义」呢?
田中芳树:中国的读者或许会对这些人物比较熟悉,例如楚汉相争的项羽、三国的关羽、宋代的岳飞,他们都是堪称人中龙凤的英雄,也同样都未能迎来寿终正寝的结局,都是迎来了悲剧式的结局的人物。
我觉得这样的人物具备一种吸引人的要素,在经过多番尝试始终无果,最终认清到自身的败北后,如果还能凛然直面死亡,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是足以令人们,尤其是读者们为之倾倒的。
沟口力丸:原来如此。
田中芳树:要使人们沉浸在作品中的世界之中,我想英雄主义始终是要素之一,不过现实中最好还是谨慎一些。
沟口力丸:老师觉得历史与人物是在某种意义上相互塑造演绎的吗,还是认为现实归现实,虚构归虚构呢?
田中芳树:我个人是希望将现实与虚构分开思考的。话虽如此,有时或许还是会将这二者混同。理论上应该会更关注那些成功者,但情感上总还是会更被所谓的失败者吸引呢。
假如有人乘坐时间机器回到过去,误杀了某个婴儿,而这个婴儿本该在未来成为英雄。如此一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发生吗,还是说会有其他人出现?而历史终究不会偏离原有的走向呢?这也是十分值得探究。
沟口力丸:也和我们刚才聊的「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话题联系上了。是的。如此想来,历史一路走来其实是无数次选择的结果呢。
田中芳树:是的,的确如此。
沟口力丸:现实也仿佛正如一场游戏呢。
田中芳树:是呀。
沟口力丸:越过了为数众多的可能性,才造就了眼前的现实。当人类文明进入了漂浮于星海的时代,老师觉得那时的人们面对的社会问题,是否会和我们现在面对的有所不同呢?
田中芳树:我觉得最为核心的部分是不会有所不同的。无论何时,只要存在两名以上的人类就会形成社会,而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这一点其实应该有某位大家在作品中涉及过,啊,正是藤子·F·不二雄老师。
沟口力丸:的的确确是位大家呢。
田中芳树:在藤子老师的一部科幻题材作品中,有几名机组人员搭乘着宇宙飞船在宇宙中航行。
沟口力丸:我知道您在说哪部作品了。
田中芳树:没错 就是那部作品。
有一名「不受大家待见」的角色,此外其他乘员都很团结。但逐渐地乘员们分裂成了两派,纷争激化,最终迎来毁灭。像这样设定好主线后,根据剧情的推进方向不同,故事呈现出的感受也大相径庭。
沟口力丸:也就是说 「两人」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无论是什么时代,只要人类的本质没有改变,也总会有相同的事情循环往复。
田中芳树:是呢。科幻作品里时常有这样的设定,一旦所有人类完全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极为庞大的意识体。按理说就不会因为认知差异产生纷争,但我却并不希望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之中。
沟口力丸:如此看来,果然还是十人十色的世界才更加有趣。
田中芳树:没错,还是差异大一些比较好。
很遗憾,从科学角度出发我并不相信幽灵和妖怪的存在。但情感上我其实是希望这些东西真正存在于世上的。
沟口力丸:之前请老师聊了您自己与科幻的邂逅经历。在您看来,人们为什么会对科幻感兴趣呢?
田中芳树:这还真是不好说,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契机,比如历史故事的结局都是既定的,但科幻作品却能展现自己在现实中绝对无法感受的世界。对我个人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回顾过去,从结果上来说,尽管过程蜿蜒曲折,还是这样就着这既定的道路走过来了。相较而言,未来倒是分出了好几条的岔路。
接下来要如何走下去? 选择权则被交到各位自己手上,从「能够向读者展示多种多样的世界」这一层面来说我想科幻说得上是最为广阔,最有包容性的题材了。
沟口力丸:如今的科幻作品范围也较之以往更为广阔,漫画动画自不必说。包括「崩坏:星穹铁道」在内的游戏也作为科幻作品被广泛接受,相信新时代还会继续诞生为数众多的科幻爱好者。人们将不会纠结「一部作品究竟算不算得上是科幻」,只要有人能通过一部作品感受到任何「科幻要素」的存在,该作品就可以算是科幻作品,科幻的范畴也就更加宽广了吧。
田中芳树:是呢。
沟口力丸:在您看来 人们为什么会持续地去创作呢?
田中芳树:这个嘛 我个人写作的原因仅仅只是「想写 所以只能写」而已,我也不确定开始创作的契机到底是什么。说到底,应该只是想见证未见过的事物,想感受未体验过的经历。其实读小说、看电影也是如此,如此一来便能拓展、深挖现实中的过往人生以及人类实际走过的历史。一旦感受到乐趣所在 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