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仅提起哥特人的名字,就足以使罗马帝国的居民感到恐惧。 千里进军,以洪水般的步兵狂潮淹没您的敌人,如同沙滩上的沙粒一样漫山遍野。 使得曾经伟大的帝国陷入无政府状态,向您的掠夺者们分配掠夺品,并在其他人的尸体上建立自己的王国。 您的近卫军们以任何酋长或国王为荣,他们从不惧怕尖锐的箭和矛。 | ” |
| ——游戏内说明书 | ||
哥特人是《帝国时代Ⅱ》原版中登场的中欧文明,专注步兵
哥特人是东日耳曼部落的一个集合,这些部落在罗马帝国的末期不断地与之交战,以使得罗马屈膝并把毁灭带到整个欧洲而闻名,在罗马帝国沦陷后,哥特人分为定居在意大利的东哥特人(Ostrogoths)和定居在后来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地区的西哥特人(Visigoths)。哥特人的首领是Huskarls,在帝国时代2中被设定为哥特人的独特单位
哥特人以突袭能力而闻名,中型步兵近卫军身穿高防箭盔甲,可以有效地避免防御工事造成的伤害。这也使它们在对抗弓箭手时非常强大,并且移动速度也很快,足以追上他们并给以击杀。哥特人被称为灵活的游牧民族,几乎没有正式的政府,因此他们的第一个独特技术“无政府”使他们的首领、城堡特殊兵种Huskarls近卫军可以像普通步兵一样在军营接受训练
他们的第二项独特技术井喷使他们可以非常快速地训练步兵,因为历史上的哥特人以能够迅速集结士兵而闻名,他们能够向其他文明大量投入大量士兵进行侵略,这归功于他们在封建时代后步兵成本降低,并且军营生产速度更快。作为突袭者,哥特步兵可以获得对建筑物的额外攻击加成。游牧民族给他们带来了其他明显的优势:他们的村民可以有效地猎捕更大的猎物并携带更多的肉。最后,哥特人拥有更高的人口限制,以反映他们迅速部署军队的能力
他们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文明的祖先之一,因此,这很可能是哥特人为什么能够使用火药部队(如手推炮和火枪手)的原因,因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在战争中使用了火药来扩大自己的帝国(尽管这也是出于平衡游戏性的目的,因为哥特人的攻城器和弓箭手毫无亮点)。
近卫军/哥特卫队(Huskarl)
"Huskarl"并不是哥特词汇,而是德语低地方言,意为“家族卫士”。随着西罗马灭亡,日耳曼民族一支的哥特人涌入了南欧各处,这些哥特人部落首领都有自己的家族卫士为他们作战。他们主要的收入都来自于掠夺,支配战利品的分配。不过随着时代进步,这些家族卫士慢慢成为了领主的附庸,采邑和规律的薪俸慢慢成为他们的生活支柱,而不再是掠夺。
允许兵营训练近卫军
哥特人的部落制度良好。他们总是在移动、战斗、与暂时安顿。从来没有在任何长期的社会结构。这样的灵活性意味着他们可以突然无预警在各地出现,并且迅速地消失。他们没有常备军的概念,因为凡战时则“全民皆兵”。在当时已经摇摇欲坠的帝国耳中,如果有传言说哥特人正在迁徙,则社会人人自危。
兵营工作效率提升100%
像哥特人这样惯于迁徙的民族有个特性就是“全民皆兵”,为了让整个民族快速投入战争,哥特青年在很早的时候就要学习战斗的技能。这让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成为氏族部落的战斗力量。

狄奥多利克王陵(Mausoleum of Theodoric):
在公元520年由东哥特君王狄奥多利克大帝亲自修筑于拉文纳。是石砌建筑,屋顶是一整片完整的伊斯特拉石材。陵墓地上两层,地底一层。呈十边形。
游戏里的哥特人说中古高地德语,和条顿人所说的语言一样。然而历史上,哥特人有自己的语言,与古北欧和古高地德语有关,在4世纪之间使用,并在8世纪或9世纪左右灭绝。尽管如此,哥特人主体还是定居在条顿人也居住的德国地区。
村民:
军事单位:
僧侣:
国王:
哥特人是日耳曼的部落,从公元第一世纪开始,罗马人就已经知道他们居住在多瑙河的边界地区。当匈奴人从中亚往西边迁移时,哥特人因为受到压力而从该地区撒离。他们向西迁徒到欧洲,并越过多瑙河以逃离迎面而来的游牧部落。自罗马衰落之后,中世纪早期的哥特人就与其他蛮族争夺西罗马帝国留下来的土地。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哥特人来自波罗的海的哥特兰岛,当他们南渡至中欧时分裂为两个群体。西哥特人在公元第二世纪时,定居于今天的罗马尼亚;东哥特人继续往东迁移到黑海的西北岸。在 376 年,西哥特人在匈奴人的压迫下,从今天的罗马尼亚南渡多瑙河。合计男子与妇孺的人数约有六万人。他们打败来自君士坦丁堡的罗马军队,一度定居在多瑙河南岸,然后向意大利挺进。409 年时,西哥特人在国王阿拉里克的领导下劫掠罗马城,然后往北迁徒到高卢。罗马人只好让出西南部的高卢,其势力最后扩展到今天的整个西班牙。
东哥特人在匈奴人的统治下撒离,跟随同族人 (西哥特人) 曾走过的路线,于第五纪后期进入意大利。这项入侵行动乃受到东罗马帝国的耸恿,因为东罗马帝国想借此消耗这些族群的力量,然后以总督的身份去统治意大利。在狄奥多利克 (今天瑞士和巴尔干半岛的国王) 的指使下,哥特人在 488 年进入意大利,并在 493 年完全征服它。
狄奥多利克在 526 年死后,王国并没有维持多久。拜占庭以争取王位继承为借口于 536 年派出由贝利沙鲁斯将军指挥的军队到意大利。拜占庭希望重夺意大利,并恢复古罗马帝国在西方的领土。战争一直持续,加上瘟疫和饿荒,乡间地区遭到严重破坏。在 552 年,东哥特人终于在意大利战败。在公元第六世纪的后期,当意大利被新来的蛮族伦巴第人入侵后,东哥特人就被消灭,幸免于难者崩散为小群体。
西哥特人在西班牙的王国就维持得比较久。在公元第五世纪后期,法兰克的克洛维把西哥特人从法兰西本土驱赶到比利牛斯山脉以外的地区。随着克洛维去世,其王国也出现分裂,使西哥特人暂时得以喘息。711 年,新的威胁来自南方。回教的军队从北非渡海而来,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把最后一个哥特王国消灭。
哥特人是史上首批能够劫掠罗马城的武力,光凭这点便令后世难忘;而古代世界的秩序也因而开始在欧洲瓦解。他们很欣赏罗马城并企图加以维护,让许多罗马文化得以留存下来。例如,现代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罗马尼亚的语言都是起源自拉丁语,然后受到这些地区的居民影响而形成这些国家的语言,情况与日耳曼语在英格兰流传下来类似。
哥特人本来是日耳曼的一个部落,他们属于东日耳曼人。由于民族迁徙的缘故在4,5世纪时分裂成东西两部。以德涅斯特河为界,这条河在欧洲东部。流经乌克兰注入黑海
374年忽然出现于东方的匈奴人肆虐东乌克兰一带,导致蛮族迁徙潮的开始。据估计约有15000名的哥特难民潮往西流动。以“为帝国固守边境”为代价,进入罗马帝国的境内。从此西哥特人就以佣兵的姿态存在于帝国历史上,无论是在对蛮族的战事、或是两大罗马帝国之间的军事争端都可以看到哥特人的身影 然而罗马帝国对于西哥特人的傲慢和奴役导致了401年阿拉里克国王的起义,乱事遍及从巴尔干半岛到意大利。九年动乱,以罗马遭到哥特人洗劫告终。数年后,西哥特人持续他们漫长的迁徙旅途,最后进入了伊比利亚半岛,并得到罗马帝国承认,双方缔结盟约 他们在6世纪初还企图入主高卢,但遭到法兰克国王克洛维一世所挫。这军事上的挫败让西哥特人的势力停留在伊比利亚半岛。里卡雷多国王在6世纪末将西哥特人天主教化,企图洗刷蛮族色彩。不过哥特人始终疏于建立一个集中的王权,这导致了国家权力逐渐落入原有的强势家族手中,成为西班牙中世纪诸邦的前身 8世纪,北非的穆斯林蛮族,摩尔人与柏柏人越过海峡。入主伊比利亚半岛,而西哥特王国被他们送入了历史中
4世纪的蛮族迁徙将这批往东逃难的哥特难民带往东罗马帝国境内。他们一直成为东部帝国的雇佣军直到西罗马帝国灭亡。由于罗马灭亡后,亚平宁主导权落入奥多亚塞手中。东罗马帝国不愿意放弃这个恢复罗马一统的机会,于是东罗马皇帝要求当时的东哥特国王狄奥多利克去征服亚平宁 而狄奥多利克也真的做到了东罗马帝国的要求。不过讽刺的是,虽然狄奥多利克在身分上是东罗马帝国的附庸。但是东部帝国的权力却天高皇帝远的鞭长莫及 狄奥多利克可说是东哥特王国的明君,他对于意大利半岛的治理可说是十分文明的。他沿用了西罗马帝国的完善制度,保存了许多古典文化,。在外交上,狄奥多利克更善用联姻政策,与各蛮族王国如汪达尔、法兰克、勃艮地、西哥特都有着良好的姻亲关系。在他治下的意大利半岛维持了至少30年的和平 然而狄奥多利克死后,便意味着东哥特王国即将转衰。来自于东罗马的权威重新进入了意大利半岛。查士丁尼大帝命令名将贝利沙鲁斯、纳西斯先后进行对于意大利的征伐 522年东哥特末代君王德亚阵亡,王国被消灭,意大利成为东罗马疆域。而哥特人的抵抗行动又持续了30年才真正地从历史上消失。
" srcset=",
" style="position:fixed;top:0;width:100%;height:100%;object-fit:cover;object-position:cente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