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条目之全部或部分原来自tvtropes的Masquerade,依 CC BY-NC-SA 3.0 授权引入;原贡献者可以在这里看到。 |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里社会 |
---|---|
其他表述 | 隐世、里世界、隐秘社会 |
相关条目 | 神隐、都市奇幻、低可探测度、异世界、黑社会、 |
“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
————《桃花源记》 |
里社会是一种ACGN中常见的设定。
里社会(英语:secret society;日语:裏社会)最初作为社会学描述性短语,指代独立于主流监管的隐蔽权力结构。在ACGN的二次创作场域中,该概念被广泛重新解构与泛化,演变为一种标志性的虚构性世界观设定模式:指在现实基底世界观下,与表社会(日常可见社会)平行共存的隐秘社会系统。
该体系的核心功能在于掩盖超常现象或特殊群体的存在(通常是通过系统化、制度化的手段,如信息封锁、认知干预等),从而维持表里两个世界之间的认知隔离。
“里社会”设定是都市奇幻、超级英雄、魔法少女及灵异等题材作品的常见基石。其叙事优势在于通过保留大量现实世界元素显著降低受众的认知门槛;利用“认知隔离”机制维持特殊设定与现实逻辑的疏离感,规避根本性冲突;同时,得以借助虚构元素作为隐喻或放大器,折射与探讨现实世界中的矛盾。
里社会题材的核心吸引力之一就在于“揭示秘密”。如果主角/观众永远被挡在秘密之外,无法真正理解其规则、生态、冲突和真相,那么“里社会”本身就沦为模糊的背景板或纯粹的惊吓源,失去了其作为“平行社会”的复杂性和魅力。因此,即使背景中存在大量局外人,大部分读者在现实中也不需要如故事中那样严守极高等级的机密,叙事也通常引导观众代入知情者角色或采用上帝视角。
里社会的故事世界被划分为表里两层:
一般是与人类世界更相似的日常生活。有些里社会题材作品中会出现一些特定的真实元素(例如现实中的具体地点和事件)营造“伪纪实感”。
与表层共享相同的地理空间但阻断信息流通的隐秘空间。通常存在专门维持隐秘的机构。
争议 |
---|
事实上要把这些手段精准无痕地实现面临巨大的技术力挑战,并且伴随着深刻的伦理难题。 ACGN等流行作品的主要目的往往只是提供即时的娱乐、爽感、情感宣泄或逃避现实的舒适感。这导致很多作品只把隔离手段作为推动剧情的工具,却回避对“未经允许剥夺他人知情权是可以被合理化的吗”等沉重问题的讨论。 此外受制于各种因素,ACGN等流行作品的篇幅可长可短,较短篇幅的作品对此类隔离手段的描写会因较为突兀而引发受众的困惑。 |
里社会的呈现在不同作品中有显著的差异,具体分类如下:
里社会的存在形式一般由故事的主舞台决定:
里社会成员个体化渗透于普通社会,依赖个体伪装(如变身/易容)和小范围认知抑制手段维持隐蔽性。机制趋向碎片化、生活化,更接近“拥有秘密的小群体”。
构建半独立飞地,依赖物理/认知双重隔离与门户控制。形成较为完整,组织架构清晰而隐蔽的次级社会系统。既需维持内部秩序、抵抗黑暗力量,更要严防秘密泄露对两个世界造成冲击,叙事张力明显。
里社会与表世界的隔绝很强力(可能通过天然/人造的地理/空间屏障实现),里社会对外部现实世界缺乏认知或无需关心,几乎没有表里互动。在这些作品中认知干扰与信息封锁手段的存在感可能会大幅降低,更聚焦内部生态循环、独立规则与力量平衡。常被误认为是单纯的异世界或者穿越题材的作品。
作品的叙事基调也常被打造为各种差异化风格:
追求理想化共存的作品倾向于构建乌托邦化的隐秘庇护所,提供力量、归属感与崇高使命。内部规则严明但“公正”,资源丰富,存在引导者(如魔法生物、长老议会)。
探讨文化差异与包容的作品(常见于日常系妖怪题材)中,里社会成员往往主动选择低调融入表社会,形成共生关系。掩盖依赖于自律、小型互助组织及自然认知过滤。冲突多为局部误会或文化摩擦。
批判极权主义、资本异化或技术霸权的作品倾向于构建反乌托邦式的高压统治的隐秘社会,由强权组织(超级企业、政府、超能力军阀)掌控。强调服从、监控与资源掠夺,底层成员生存艰难,掩盖手段极端暴力(酷刑、处决叛逃者和误入者)。
侧重于展现人性原始欲望的作品中,里社会往往被刻画为无统一秩序的黑暗丛林。力量至上,弱肉强食,充斥地下黑市、佣兵组织与暴力团伙。
一些内容丰富的优秀作品将这些风格进行混合或渐进式转变。
不同作品媒介利用其独特优势展现“里社会”的隐蔽性:
动画和漫画利用视觉语言(如隐藏入口、结界扭曲空间等)突出物理空间的绝对隔离。
游戏作为交互媒介可设计出玩家可感知、可操作的规则混融系统(如在游戏界面/图鉴中提示里世界的规则、角色行为受双重法则制约等)。
小说可利用深入心理层面的文字描写甚至意识流等较为深奥神秘的叙事架构,着力描写维持秘密所需的认知操控、信息封锁与人际猜忌。
特摄剧等真人影视剧则凭借特效(皮套演员、微缩模型、CG特效等)在真实街道与日常场景中拍摄超自然事件,赋予里社会更加逼真的临场感与质感,强化其与现实基底的交错感。
最终形态由以上因素交织互动影响,使“里社会”的最终设定呈现出难以穷举的多元样貌。
里社会题材作品中常见的角色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大类:
普罗大众/常识人:表社会原住民里的普通人,生活在各种超凡事件的边缘,却对里社会的存在一无所知。他们的认知、思维模式、行为逻辑遵循常规规律,是对“正常社会形态”的直观映射。他们看待超凡事件时试图用常识解释,或感到茫然/恐惧,这在观众眼中经常产生和喜剧效果。在一些作品中,这类群体的迟钝和逃避心理可能会被艺术加工成非常荒谬的程度,观众表示槽多无口。其中一些作为里社会成员的重要关系人(如亲友、爱人),其“无知”本身构成主角行动的限制与心理负担(如担心牵连、被迫隐瞒、寻求保护),加剧内在冲突。
守秘者:体系的维护者。作为掌握核心秘密的群体,他们本身就是里社会运作机制、历史起源、真实规则以及危险禁忌等核心知识的活体载体或保管者。通过主动执行信息管制、监控潜在泄密风险、建立技术性/超自然屏障等手段系统化地抹除或扭曲表社会个体可能接触到的异常痕迹。这类角色不断在履行职责(保护里社会/庇护特殊群体)与个人情感乃至普世道德观之间进行权衡,可能有身陷困境的矛盾心理,这种内在张力常演化成故事的核心戏剧冲突。 在需要里外社会进行接触的情况(如情报交换、资源获取、特殊事故处理)中,此类角色往往成为被授权的联络窗口。局势动荡时也常成为外部威胁的首要冲击目标。在部分作品中可能设定为与表社会政府部门有合作关系。
原住民:里社会的原住民,如超自然生物或变异人类。一般都被允许知道表社会的存在。他们的生活习性、社会结构、运行规则、独特技术等是里社会区别于表世界的核心差异所在。他们对表社会人的看法往往提供独特甚至尖锐颠覆性的视角(例如长生种对人类短视的叹息、恶魔对道德的嘲弄),引人深思。
游离者:处于灰色地带,可能既是参与者又是观察者,比如双重间谍或信息贩子。通常是道德模糊,动机复杂,为了个人利益或好奇心行动,提供跨越边界的服务。
突破者:接触里社会的表社会原住民。知晓秘密的方式/手段、形式、种类等繁多,因作品而异;在某些作品中,能够接触隐藏世界的特权与血统论有关,或者被包装成道德优越/精神纯洁的标志,而在另一些作品中可能只是单纯的运气使然。他们必须在表社会的日常身份(学生、职员、普通人)与里社会的真实身份/责任间切换、伪装,时刻面临暴露的风险。这种持续的紧张感是塑造角色内心冲突和驱动情节的关键动力;“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变也是现实中观众自身状态的镜像,同步的情感体验容易产生代入感,因此很多主角/玩家角色属于这种类型。
挑战者:试图揭露或推翻里社会,或者采取极端手段对抗体系。这些角色的存在迫使里社会的内在逻辑和深层矛盾得以暴露。是故事矛盾的核心爆发点、世界设定的展现者、体系脆弱性的验证者以及推动世界观可能发生根本性变迁的催化力量。可能经历从理想主义到幻灭的过程。
剧情祭品/炮灰:因接触里社会死于非命(自杀/被灭口)或者造成不可逆的严重精神损伤的表社会个体。表社会人通常无从知晓他们遭遇不幸的真正原因。
构建宏大的里社会体系需要涉及复杂的科学原理,然而作者的知识储备和创作周期都有限,过度追求设定详实也会提高理解难度导致太长不看,而且如果作品对秘密组织的描写与现实敏感信息存在强关联就有可能影响作品的合规发行。这些矛盾都会牺牲作品的严谨性,也让里社会叙事的有效性非常依赖受众“悬置怀疑”的共识:认真你就输了。
从信息传播学角度看,全民级持续认知干预难度极高,特别是在人人自媒体的信息时代;作品需要强大的力量系统和夸张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制造看点,又要解释其为何需要和能够长期被有效压制/隐藏,这之中的矛盾让很多作品最终成为“循环论证”(“它未被发现”的事实支持了“它存在而且它的力量足以隐藏自身”的主张,但不提供可证伪的条件,也拒绝外部解释;罗素的茶壶、车库里的喷火龙和隐形粉红独角兽等思想实验常被用来揭示和批判这类主张)。
因为没有证据能证明里社会的存在,所以即使很多这类作品结局本身并非被作者明确设定为“梦结局”,一些观众也倾向于将这些故事解读为“梦”或“幻觉”。
既然完美的自洽难以实现,某些作品(特别是试图制造幽默效果的)也就破罐子破摔地把穿帮和吃书作为了荒诞艺术的一部分。
里社会作品的爱好者们有一些独特的行为,常表现为有限度地将虚构规则与现实互相移植进行打破次元壁的娱乐化互动,比如:
通常,参与者明确知晓这些行为的虚构娱乐性质。然而这种广泛的、半真半假的玩梗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信息环境,如果此类互动过于逼真或缺乏明确虚构标识,可能会让儿童、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或不熟悉对应文化的参与者感到不适或困惑。当玩笑需要第三方承担迷茫或尴尬时,就已经滑向情感勒索的范畴。所以,在进行此类活动时,需要注意场合和受众的接受程度,保持必要的边界感。
在正常的艺术创作之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里社会”的叙事框架包装传播有害信息,比如邪教和阴谋论,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