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基本资料 | |
萌属性名称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
---|---|
萌属性别称 | 多动症 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 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简称) |
萌属性类别 | 疾病类 |
典型角色 | 彼得·格里芬 |
相关萌属性 | 脱线、冒失、阿斯伯格综合征 |
![]()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也称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是一种是神经发展障碍的精神疾患。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以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或过度冲动为特征的疾病,主要的表现有:注意力涣散、粗心大意、启动困难、坐立不安、无计划性、执行功能缺失、工作记忆受损、丢失重要物品在内的一切随身物品及行事冲动等。这种疾病会干扰患者的正常功能或发育。ADHD同前额叶发育相关,在儿童中ADHD的发病率约为5%,随年龄增长部分患者可以自愈,成人中的发病率为1%。
ADHD和智商没有关系,但是由于其症状会影响到正常学习/工作,他们在学业/事业上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甚至被部分人同“智力低下”划等号。但是有些观点指出,ADHD对于某些较为原始的社会形态而言反而是一种适应特征,这种优势在当今的一些非洲地区的小型部落当中依然存在。
对于普通人而言,偶有一些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的表现是正常的,适当程度的发散性思维、神游、脱线、计划性差、冒失也能够增加人物的萌度。但是对于ADHD患者而言,这些行为远比常人极端且发生频率高,以至于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社交,学习或工作,很多患者人至中年甚至老年依然无法应付最基本的任务,在各个领域都屡屡碰壁。ADHD造成的问题是病理上的,一般需要诉诸药物治疗,无法通过行为干预便获得改善,如果可以,通常并非ADHD患者。 [1]因此,描述该病症的ACG作品往往会对于精神疾患及心理创伤的困境进行探讨。
同部分精神疾病一样,ADHD有时会被打上“天才病”的标签。当然,这种将精神疾病过度神化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而且很多ADHD患者因为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顺利完成测试,导致这一群体平均智商低于普通人,多数智力平庸的ADHD患者在学习上反而比正常人存在着更多问题与困恼。
此外,临床上ADHD和ASD还有着相对较高的共患率(双A/AuDHD),此类患者的症状一般是这两种疾病部分症状的叠加。而长新冠造成的脑雾,焦虑状态,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或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以及互联网短视频和碎片化信息的长期输入,也会造成部分类似的症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加快,日益提升的社会压力让人们疲于应付,又担心失败,从而对自己形成更高预期和更苛刻的自我要求,夸大一些常见的、非病理性的问题,而随着ADHD的概念被互联网自媒体迅速地普及到各个群体当中,许多人开始对着网上充斥的哗众取宠的错误讯息怀疑自己是否患有ADHD,虽然其中不乏许多人之后去专业医院进行诊断,但也存在很多心智尚未成熟者在未经专业检测与评估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诊断,甚至将ADHD和ASD当成了一种“时尚单品”,这一现象也招致了许多人的诟病。而随着诊断标准一再降低,和不同地区诊断严格程度不同,英美和国内一些医院的精神病医生只听取患者自述即提供不负责任的诊断,过度诊断的现象也自2010年起爆发式增长,有不少论文佐证。在Reddit精神病学版执业医生多有吐槽,如:“她能安排好从预约到就诊的一切流程,儿时也没有遭遇任何困难,却因上大学后自认注意力不够集中而无法获得理想的成绩希望获得确诊,换取药物。”或“总有人把拖延不愿从事的任务误认为是ADHD。”
以下不能直接作为ADHD的诊断证据,请谨慎对待,不要随意对号入座。必要时请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注意障碍 | 多动和冲动 |
---|---|
行为上表现为游离于任务、缺乏持续性、难以维持注意力以及杂乱无章,且并非由于违拗或缺乏理解力所致,例如:
|
多动指在不恰当的时候过多的躯体运动,或过于坐立不安,冲动指没有事先考虑就匆忙行事且对于个体有较大的潜在的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例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