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好!我的名字叫 |
” |
SCP-2295 | |
![]() | |
处于非活跃状态的SCP-2295 | |
项目编号 | SCP-2295 |
项目等级 | Safe |
别号 | 缝心的熊 (The Bear with a Heart of Patchwork) |
其他称呼 | 熊先生、凯罗斯 |
瞳色 | 棕瞳 |
身高 | 46cm |
作者 | K Mota |
译者 | KBG |
特性 | 熊类玩具、自主、医学性 |
萌属性 | 玩偶、小天使、治愈能力 |
收容站点 | Site-37 |
相关SCP | |
同为小熊玩偶:SCP-1048 |
SCP-2295(缝心的熊)是网络共笔创作集《SCP基金会》系列的登场角色/收容物。
SCP-2295是一个外表看似普通的小型玩具熊,由碎布拼凑而成,高约46厘米。其内部填充有普通的纤维材料,左胸处缝合着一个小心脏。
SCP-2295的异常特性会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当它的附近存在器官受损的人类时,它会从嘴中凭空产生缝纫工具,并开始利用周围的布料、纤维、棉花等材料制作对象受损器官的织物复制品(SCP-2295-1)。制作完成后,复制品会以未知的方式替换掉对象的原有受损器官,且功能完全正常,不会出现任何排异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时面对多个对象时,SCP-2295会优先救助更年轻的。如果制作SCP-2295-1的材料不足,SCP-2295会使用自身的材料进行制作,虽然其内部的填充物会缓慢再生,但身上被消耗的布料无法自行再生,需依赖外部补充。当面对无法治愈的对象(如脑溢血患者)时,SCP-2295会制作出一块巧克力递给对象,拥抱住对象的小腿并做出类似哭泣的行为。
外围故事《一分缝补,一分收获》讲述了SCP-2295的起源。
1937年7月19日,一间医院的儿童病房内,许多早产儿正在接受照料,而其中最脆弱的是一个名叫迈克尔的孩子——他的心脏、肺部、骨骼都存在严重问题。但神奇的是,病房内的一只小熊玩偶“熊先生”居然觉醒了自我意识。尽管它不能说话,但不知为何,它能够自主活动,并且能清晰地看见迈克尔体内的缺陷。于是,它避开人们的目光,悄悄收集病房内其他毛绒玩具的填充物,缝制出了替代用的器官,并将它们转移到了迈克尔体内,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
两年后,一场大火吞噬了迈克尔一家的房子。尽管熊先生奋力试图救出自己最好的伙伴,但最终他们都被倒塌的房屋掩埋。大火被扑灭后,消防员在废墟中只找到了熊先生的残骸。然而,熊先生的意识并未完全消散,它的最后一小撮填充物被消防员带走,并最终借由某个神秘人的帮助获得重生。神秘人用碎布片重新缝制了熊先生,赋予了它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