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些事情我们是无法抗拒的,我不能后退,我得继续下去。 | ” |
——埃尔顿·塞纳于罗兰德·拉岑伯格不幸身亡后所述,随后自己也在比赛中遇难 |
{{Infobox3
| tabs =
| image = F124-LEC.png
| alt =
|-横栏1 :: 基本资料
| 活动名称 :: 场地赛车
| 活动别名 :: 合法赛车
(狭义)赛车(运动)
| 活动种类 :: 竞技运动
| 常见举办地 :: 户外场地
| 相关作品 :: 《跑车浪漫旅系列》
《极限竞速系列》等
| 相关活动 :: 街头赛车
|}
场地赛车通常指在封闭公路或区域以及专用赛道上进行正式批准的赛车活动,是部分ACG作品中的一种活动。
正规的赛车与街头赛车组成的赛车运动基本来源相同,赛车运动几乎和汽车的历史一样古老,甚至可以很确定地说赛车运动一定是在第二辆汽车被制造出来那一刻就产生了。但和危险性极高的街头赛车不同的是,较为安全的场地赛车在长时间的发展中逐渐规范化、专业化,也更加的商业化。场地赛车的赛道分类大体可以分为:比赛期间会被封闭的街道、专门用来承办赛车比赛的专业赛道以及越野赛道。
赛车运动自诞生以来在世界各地传播,几乎所有的地区都有赛车运动的足迹。赛车运动的发源地欧洲地区赛车发展最为良好,水平最高,竞争也最为激烈。而美国的场地赛车则通过独特的赛道与赛制也受到了大量车迷的喜爱。日本由于街道赛车文化的发展以及汽车工业的先进,日本的场地赛车也拥有较大的知名度,其车企在赛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本田作为引擎制造商帮助塞纳、普罗斯特以及维斯塔潘获得了九次F1车手总冠军以及帮助迈凯伦车队、红牛车队获得八次车队总冠军。而中国由于传统汽车工业欠佳以及赛车文化难以发展等因素,赛车领域的成就不及先进的国家,但中国车迷的热情,F1中国大奖赛的举办以及在各个领域活跃的中国车手则在赛车运动刻下了属于他们的印记,例如周冠宇成为中国第一位F1正式车手,叶一飞成为中国第一位勒芒24小时耐力赛全场冠军车组选手。
目前,国际赛车运动的最高组织机构为国际汽车联合会,影响力最大的赛事为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简称F1),并且大量的赛车赛事同样拥有极大的影响力,比如勒芒24小时耐力赛、达喀尔拉力赛、全国运动汽车竞赛(简称纳斯卡)、印第安纳波利斯500英里大奖赛、世界摩托车锦标赛等。目前中国的上海国际赛车场与日本的铃鹿赛道分别承办了F1中国大奖赛以及F1日本大奖赛,两国也会承办国际汽联旗下的其他赛事。
历史上可以追溯的第一场正规的赛车比赛于1894年7月23日在法国巴黎举行,当时仅有16km/h车速的26辆汽车从巴黎开往鲁昂,近似过家家的场面成为了赛车运动的起始。随后由于许多车手在公路比赛丧生,为了安全性,各种赛事主办方开始将公路封闭进行比赛,甚至直接建立单独的场地来进行赛车比赛。
与街头赛车不同的是,场地赛车更加的商业化。1911年,摩纳哥亲王阿尔伯特一世在摩纳哥蒙特卡洛举行了历史上第一场拉力赛,但比赛的目的不是为了角逐冠军,而是吸引有钱的车手光临摩纳哥的赌场,这项首次尝试商业化的比赛经过百年余的发展演变成赛车皇冠上的明珠——F1摩纳哥大奖赛。
如今的赛车在竞速之余成为了各大知名车企的广告墙,哪个车企研发的赛车能在赛车运动中领先,其就能获得更大的广告效应,比如奥迪凭借着Quattro系统在WRC大杀四方奠定了自己在四驱车领域空前绝后的地位、梅赛德斯凭借着在F1打下的车手七连冠、车队八连冠王朝打破了梅赛德斯只专注于豪华舒适的刻板印象、还有法拉利、迈凯伦这种为赛道而生甚至通过设计民用车反哺比赛车队的存在,甚至并非车企的红牛通过在F1获得的八次车手冠军六次车队冠军打出了极大的广告效应。各大车企研发的各种技术更新被应用到他们的赛车中,再被运用到民用车中被普及,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赛车比赛中的赞助商也层出不穷,被贴在围场内甚至车上几乎所有角落。
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场地赛车往往会成为主题。部分作品会追求对场地赛车的完全还原来吸引车迷群体,但部分作品会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将现实中不存在的比赛形式以及车辆形态搬到荧幕上,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但由于冲突性以及自由性低于街头赛车,因此相对于街头赛车,对于场地赛车的艺术创作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