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机(attacker)是一类固定翼飞机类型的军用空基平台。
以攻击机为名的武器装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大部分攻击机是没有空战能力的,因此除超音速核攻击机能够倚仗突防能力打头阵外,一般只在夺取制空权之后才会上阵。鱼雷机则通常在战斗机护航的前提下上阵。
攻击机和轰炸机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很明显地存在着差异。一部分轰炸机需要万里奔袭,直接在敌军后方“卸货”,而攻击机正常情况下仅在战场前方活动。不过,历史上的轰炸机也存在着以强化俯冲精准投弹功能的小型机即“俯冲轰炸机”,和攻击机的用法基本相似。虽然这个变种已经被淘汰,但仍然有一些攻击机能够在战场上继续运用这种古老的技艺。
在1926到1927年,美国人弗雷德·内尔森提出了一种使用侧射机枪、以所谓“灯塔盘旋”机动环绕目标实施打击的战法。不过在当时没人鸟这个想法。
二战期间,英美的轰炸机,从头到尾,从背面到腹面,从左舷到右舷,如同风帆战列舰一般插满了自卫机枪。实战证明这种自卫手段远不如大航程战斗机靠谱,不过在当时,已经有部分指挥官意识到这种“航空战列舰”很适合扫荡缺乏防空能力的目标。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少量用于海战的重炮轰炸机,如美军的B-25H和PBJ,能够用机头内置的1门75mm加农炮和4挺M3重机枪痛击日军驱逐舰。不过,由于战争进程较快,这些炮艇先驱并没有取得太多的战果,战后很快就随着涡轮引擎轰炸机流行起来而消失在历史中。
越战爆发才真正造就了现代意义上的炮艇机。以运输机级别的平台,搭载一些侧置的、轻型的速射武器,就能以“灯塔盘旋”持续压制低防护的地面目标。从AC-47开始,再到几个更大的产品,最后是AC-130,这种大型攻击机才终于臻于完美。
然而,炮艇机所能占据的仅仅是“消灭前线的低防护脆弱目标”的生态位,倘若不能时刻把握制空权,或是对上防御力较强的目标,往往是死路一条。因此自诞生以来,只有美国一家成建制地装备了这种独特的攻击机。
萌拟人化的攻击机暂且不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