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节气、二十四节气 |
---|---|
用语出处 | 中国传统文化 |
相关条目 | 风林火山 |
二十四节气,简称“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概念。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结合地球公转轨道和气候特点总结出的一套天文历法体系。它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相隔约15天,用以反映季节、气候、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变化。这些节气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古代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
二十四节气根据四个季节划分,每个季节包含六个节气,分别是:
春季 |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
---|---|---|---|---|---|---|---|
夏季 | 立夏 | 小满 | 芒种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 |
秋季 | 立秋 | 处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
冬季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彰显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二十四节气的归纳总结,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并通过世代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在近年来的各种ACG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和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设定。
|